一如往常,阿里巴巴的一举一动,总能引起外界的特别关注,比如刚刚被辟谣的新加坡建全球总部传言。

回看即将过去的1月,对于阿里来说意义非凡,进入2023年,阿里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

1月10日,杭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紧随其后,1月13日,央行相关负责人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透露,蚂蚁集团已基本完成整改。距离2021年182.28亿元的天价反垄断罚款已经过去1年多时间,外界终于看到明媚的阳光冲破笼罩在阿里上空的阴霾。


(相关资料图)

过去10年,阿里从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逐步陷入泥潭。观察者们对于阿里变故的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涉及反垄断、系统性金融风险等议题,这些看法虽然深刻,但并不能反映这家世界级互联网公司近些年所遇问题的全貌。

如果将视野放大,将时间线拉长,我们不难发现,过去10年,深陷“虚实之争”的风暴眼,才是阿里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01

十一亿赌约与“虚实之争”

2013年央视主办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以下简称“晚会”),应该是那些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晚会之一,精彩之处很大程度源于董明珠和雷军的“神仙打架”。

颁奖现场,在主持人的“煽动”下,董明珠和雷军定下赌约。雷军表示,5年之内,如果小米的营业额击败格力,董明珠要输给自己1块钱。对于雷军的挑衅,董明珠强势回应:雷军不可能赢,要赌就赌10个亿。

这一名场面的一个细节一直被忽视,当时,雷军还把一同站在台上的马云拉入了战局,并让马云和支付宝充当担保人。

这次备受瞩目的赌约结局许多人都知道。2018年,小米成功上市,不过,五年时间里,格力的销售额从1200亿元涨到1980亿元,小米的销售额则从200多亿元涨至1749亿元,最终,雷军和小米还是输了。

在那5年时间里,董明珠和雷军的10亿赌约之所以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方面,来自两位炙手可热的商业领军者的光环加持,10亿元的天文数字,更让这场赌约平添了几分热度;另一方面,在一些观点看来,格力是传统实体经济的代表,小米则是互联网经济的新锐,董明珠和雷军的比拼,实际上是传统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比武,此时,“虚实之争”已经开始萌芽。

值得一提的是,在董明珠和雷军的赌约之前,也有一场类似的赌局。同样是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现场,同样有马云,不过在这场堪称“世纪赌约”中,马云是主角。

2012年的“第13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风头无二的马云和王健林狭路相逢,二人随即在晚会现场上演唇枪舌战。

马云认为,10年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一定会超过50%,如果自己赢了,那么王健林要输给自己1个亿;反之,自己将支付1亿元给王健林,这便是轰动一时的“亿元赌局”。

当年,王健林荣登2012中国福布斯富豪榜第3,两年后,他成功晋升为中国首富。对于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而言,2012年同样不平凡,这一年,淘宝网和天猫平台年度交易额突破10000亿元人民币,两年后,阿里巴巴成功在美上市。

如果说董明珠和雷军的竞争,是传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交手的开胃菜,那么,马云与王健林的赌约,则是实体经济与虚拟对抗的肇始,2012年,两者正式宣战。

“虚实之争”在2017年达到高潮。

2017年3月,两会期间,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怒怼互联网经济,他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全民奔小康、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这些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很多电商搞促销、花钱买流量的做法却把实体经济的价格体系搞乱了。

作为老牌实体企业家代表,宗庆后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向互联网经济开炮,被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已经是针尖对麦芒的状态。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宗庆后第一次公开“讨伐”互联网经济。

在2016年12月28日的央视财经论坛上,宗庆后痛批马云的“五新理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余都是胡说八道,马云又不从事实体经济,能制造什么东西”、“虚拟经济把实体经济搞得乱七八糟”……此论断一出,舆论纷纷。

眼看这场声势浩大的“虚实之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官媒开始下场调停。

2017年1月,也就是宗庆后在两会期间怒怼互联网经济之前,新华网发布文章《虚实不重要,能促进经济发展才是王道》。紧随两会之后,2017年4月,中国经济网发布文章《经济虚实之争并无意义 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该文作者甚至指出,实体经济不要主动融入互联网,如果人为地制造互联网与实体企业的矛盾,那么就只能接受被淘汰、被边缘化的现实……

此后,“虚实之争”的口水战基本告一段落。虽然“实体经济不好过”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互联网平台攻城拔寨的捷报被大众津津乐道,但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的讨论明显减少。

另一方面,经历多次“大事件”,阿里巴巴和马云逐渐成为虚拟经济的符号,将他们视作“虚实之争”的焦点亦不为过。

02

互联网巨头向上,实体经济向下

伴随着吸人眼球的“虚实之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持续搅动着市场一池春水。

2012年,也就是马云和王健林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打赌的那一年,网约车横空出世,其中以快的和嘀嘀最为知名。2012年8月,快的打车在杭州上线,2012年9月,嘀嘀在北京上线。

嘀嘀和快的的发展都很迅猛,随着互联网巨头先后入场,多个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很快演变成嘀嘀和快的的两虎相斗。

2014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以及腾讯主导超7亿美金的D轮融资。2015年1月中旬,快的也对外宣布新一轮6亿美元融资,该轮融资由软银集团领投,阿里巴巴集团及老虎环球基金也参与其中。

补贴大战一触即发。

关于这场疾风骤雨般的补贴大战,马化腾曾回忆:我们支持滴滴,阿里巴巴支持快的,(因补贴)最高一天亏4000万,但谁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尽弃了。后来跟马云沟通,最后在很多资本的撮合下合并了。

合并后的滴滴继续攻城略地,在一轮轮融资下俨然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出租车行业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大量出租车司机“改换门庭”,一些出租车一度被闲置在运营公司,个别城市甚至出现了出租车司机与网约车司机间的肢体冲突。

网约车乱战,是这些年互联网巨头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类似这样的补贴大战涉及多个领域,街边的菜篮子生意也逃脱不了互联网巨头的虎视眈眈。

2020年,社区团购风起,各大互联网巨头摩拳擦掌先后入局,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有媒体爆料,面对新一轮竞争,阿里十分重视,在成立社区团购事业群的同时还表示,投入不设上限。

互联网巨头入局,免不了针锋相对的补贴大战。

2020年12月,针对价格补贴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进行针对性回应:将密切跟踪研究社区团购价格行为的影响,分析论证行为是否存在不正当因素。人民日报评论社区团购时称: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时至2020年,虽然鲜有人再提起“虚实之争”的往事,但如果将这些市场竞争进行抽丝剥茧后不难发现,“虚实之争”从未停止。而其斗争的内核,是互联网巨头背后的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背后的产业资本之间的博弈。

博弈的结果显而易见。在过去十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互联网巨头不断扩张,吸金能力日盛一日。反观实体经济,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互联网巨头所到之处,凭借简单粗暴的价格补贴,实体经济几无招架之力。

关于金融资本频频牵手互联网巨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早在网约车大战期间,就有研究提示了风险。

2014年3月,人民网研究院在《金融资本与中国互联网》中指出,金融资本所构筑的虚拟经济,是依托于实体经济的专业主义分工而产生的现代服务产业之一,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该文还特别强调,随着中国互联网与金融资本合作领域的不断丰富,金融资本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

在解读“副作用”时,该文特地强调了金融资本逐利和短视的特点。

在逐利的表现形式上,它不惜打破一切社会规制,甚至包括国家制度、企业规则和个人隐私;在短视的表现形式上,金融资本在运作方式上追求周期性回报——投资、上市、撤离、再投资,且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期发展。

这些特质均与产业资本扶持下的实体经济截然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从一定程度上讲,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短兵相接属于零和博弈,互联网巨头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意味着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互联网巨头蒸蒸日上的同时,实体经济进一步面临下行压力。

03

宗庆后和马云从来没有和解

2017年1月25日上午,浙商座谈会在杭州举行。会后,马云和宗庆后握手寒暄。一时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冰释前嫌的话题,成为外界热议。

或许是受到了外界强大的压力,马云开始沿着实体经济的方向喊话。

2017年4月,在“2017第十届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马云就“虚拟实体经济之争”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实体和虚拟不应该对立起来,二者完美结合才是未来真正的经济。

同一个月,在IT领袖峰会上,马云大倒苦水,他直言互联网不是虚拟经济的主题,虚拟经济的主题是金融。中国不敢骂金融,才说互联网是虚拟经济。不过有意思的是,可能连马云自己都没有想到,阿里巴巴涉足金融的步伐会如此之快。

2017年10月,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成立,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等业务;2016年3月,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为小微企业及部分个人用户提供贷款、理财、转账等金融服务;2018年5月18日,蚂蚁金服旗下消费信贷产品花呗宣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

事情的发展态势正如大家所知。2020年7月,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计划;同年11月,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2021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垄断行为作出182.28亿元的行政处罚;2023年1月7日,蚂蚁集团相关管理层成员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强化与股东阿里巴巴集团的隔离。

回顾阿里巴巴过去10年,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业务极速扩张的状态,且始终立于“虚实之争”的舞台之上。与小米、腾讯、拼多多等不同的是,凭借包括金融在内的多个业务,阿里始终处于“虚实之争”的风暴眼。

回过头看,宗庆后与马云并没有和解。

如前文所述,距离浙商座谈会后被冰释前嫌仅仅过去2个月时间,2017年3月的两会期间,宗庆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继续炮轰互联网:很多电商搞促销、花钱买流量的做法把实体经济的价格体系搞乱了……

虽然对互联网抱有敌意,但这次,宗庆后的言语缓和了一些,并将关注焦点放在了价格体系被破坏这件事上。可以想象,互联网巨头在网约车大战中的价格补贴方式,给这位老牌的实体经济企业家造成多大的影响。

如果面向未来,宗庆后和马云依旧不会和解。前两年的社区团购大战已经给出答案。

正如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金融资本与中国互联网》中所指出的那样,金融资本逐利和短视的特点,很难与强调精耕细作的产业资本和平共处。

毕竟,习惯于大开大合,快速催熟,赚惯了大钱和快钱的金融资本,怎会甘心呵护一亩三分地的生意。

游走于虚实之间,用技术赋能安抚市场,用攻城略地媚于金融资本,这是互联网的时代宿命,也是阿里巴巴的宿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