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一座城市拥有的便利店数量,逐渐成为这个城市零售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指标。业界通常用“便利店人均拥有数”来评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便利店渗透率。

数据显示,美国平均2149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平均2268人拥有一家便利店,而中国平均11438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不过,中国不同城市便利店渗透率差异极大,一些便利店较为发达的城市,便利店渗透率超过了日本和美国。

山西省会太原,是我国便利店渗透率最高的北方城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太原市平均258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便利店渗透率仅次于东莞和长沙两座南方城市。从便利店指数来看,太原以90.5的得分仅次于厦门(92.0)排名第二。


(相关资料图)

一个太原市,便诞生两家百强便利店企业。唐久和金虎两大便利店巨头以省会太原为中心密集布点,最终形成“三步一唐久,五步一金虎”的市场格局。业界称之为本土便利店的“山西现象”。

2021年便利店百强表显示,唐久便利以2165家门店数的规模位列便利店百强企业第14位;金虎商业集团旗下金虎、早早两个品牌门店数合计1550家门店,位列便利店百强第19名。

其中,成立时间更早的唐久已经开始线上布局。过去,凭借销售特色鲜食、提供便民服务等,唐久打破了北方“便利店荒漠”怪圈。现在,唐久正在靠外卖服务更多社区居民,形成稳定的客流和订单,将即时零售做成一门细水长流的生意。

便利店“山西现象”

唐久如何拔得头筹?

作为一个二线城市,山西省会太原的便利店发达程度不亚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但与北京、上海、广州不一样的是,太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不是7-11、罗森、全家等日资便利店品牌,而是唐久和金虎这两家本土企业。

唐久和金虎在太原密集开店,争相发展,有人将它们比作是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形影不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对此表示,便利店出现“山西现象”,主要是因为太原便利店业态起步较早,培养了消费者到便利店购物的习惯。

在便利店的“山西现象”中,唐久便利以2165家门店的规模获得领先地位。笔者认为,它在过去这些年做对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选择了一条足够有潜力的赛道。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资就像滚雪球,要找到一条足够长的坡道,并且这条坡道上有足够湿的雪。尽管便利店被称为“弯腰捡钢镚”挣辛苦钱的行业,但这条赛道足够宽阔,足够有潜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唐久便利创始人杨文斌去了趟日本,他被日本遍地开花的便利店所吸引。在日本便利店,从便当盒饭到酒水饮料,从生活用品到报刊杂志等各类商品一应俱全,并且还叠加了打印、存取款、洗衣甚至买彩票等生活服务项目。

回国后,杨文斌便在太原开出24小时营业,仿照日本模式经营的便利店。

以上帝视角回顾,便利店是这两年增长最快的实体店业态。《2021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2021年全球便利店规模同比增长6.1%,预计2021年-2023年,全球便利店复合增长率达8.7%。中国便利店规模2021年同比增长更是达到12.3%。

但在唐久便利创立的时代,更主流、更能赚钱的业态是大卖场。当时,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零售企业刚刚在中国市场起步,它们把大卖场模式引进中国,也带动了本土超市业态的发展。中国连锁百强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凭借发展大卖场成为区域巨头的。

粗略算一账,开一家沃尔玛这样的大卖场,一年的营业额至少要相当于50-60家便利店创造的销售额。因此,唐久在当时走便利店之路,是需要一定的战略定力和魄力的。

当然,唐久的战略定力得到了后期长远的回报。在消费碎片化、商圈小型化以及社区商业盛行的当前,便利店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相比之下,这两年大卖场业态则下滑明显。

第二件事是,坚持日拱一卒的深耕细作和本地化的商品策略。有了好的赛道,更重要的是在这条赛道上日复一日地深耕细作。在这一点,唐久便利在“道”的层面,借鉴了日本便利店的高标准运营和精益精神;而在“术”的层面走本地化的商品策略。

先看高标准营运。“唐久是本土便利店品牌中仿照日系便利店最成功的一家企业”。业界人士如此评价。本土便利店品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唐久、每一天、today等学习日本模式的紧密加盟的便利店;另一类是美宜佳、芙蓉兴盛等松散型加盟的便利店。紧密型加盟便利店标准要高于松散型加盟便利店,而唐久则是紧密型加盟便利店中标准最高的本土品牌。

我们曾经调研了唐久便利和另一家紧密型加盟便利店的顾客群。这两家便利店是门对门开着,它们虽然处在同一个商圈,但两家的顾客群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调研显示,唐久便利的顾客群体多为大学生和白领阶层,而另一家本土便利店品牌的消费者偏大众化。这反映出,唐久便利客户群更加“精致”一些,也从侧面印证了其高标准运营能力。

据了解,唐久便利的门店还在不断升级,今年新装修的门店配置了安装有智能马桶的卫生间、宽敞舒适的餐食区域,并增加了旧衣回收、快递寄送等生活服务。

再看本地化商品策略。这主要体现在本地化的鲜食制作方面。据了解,唐久在太原和西安建立了自己的鲜食工厂、烘培工厂,以及全温层的仓储配送园区。唐久便利会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制作本地特色的鲜食。

“唐久便利的鲜食开发原则是,坚持自己研发,不买任何一个现成的,所有商品都是按照自己的生产流程和标准来执行。”杨文斌表示。

高标准的营运和本地化的商品策略最终指向良好的经营结果。在今年11月召开的便利店大会上,杨文斌表示,唐久给自己定了“400、20、34%、25”的目标,即单店客流日均400人,客单价20,日配占比35%,门店的库存周转定为25天。

唐久便利的线上增量

服务本地是前提,即时履约是保障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国内便利店企业的金牌门店净利率在5%-15%的门店数占比从2020年的40.3%上升到了2021年的50.7%。这说明便利店经营水平正在两极分化,好的越好。

这给唐久便利带来的启示是,它未来的一大增量在于持续挖掘门店经营潜力。据了解,去年唐久便利向全体员工征集“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的改善意见,并给予奖励。去年一年,来自一线员工的改善建议就有16000条。

另一方面,入局即时零售可为唐久便利带来肉眼可见的增量。来自美团的数据显示,近30天,唐久便利店即时零售订单同比增长48%。自唐久上线美团外卖以来,最高能为单店带来50%的销售增量。

从行业背景来看,中国这些年发展起来的线下业态,在疫情后即时到家的需求暴发,共同催熟了即时零售这一购物方式。除了原来的餐饮商家之外,越来越多超市、便利店上线外卖平台。美团财报显示,三季度美团平台上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分别同比增长27.9%和62%,夫妻小店订单量同比增幅高达125%。

整体而言,电商平台的受益者更多是品牌方,即时零售的受益者是本地实体门店。唐久如何抓住即时零售的红利?笔者认为它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

一是加强数字化能力。据了解,唐久总部开发了数字化中台来统一管理外卖业务,包含加盟店在内的全部门店与总部信息打通。总部可以通过数字化中台了解到每个门店的库存、订货、外卖销量等情况,方便管理和资源分配。

二是突出自有商品的差异化特色,以及更加符合即时零售消费特点的商品组合。比如唐久推出的早餐套餐、下午茶、甜品、咖啡等都开通了外送服务。唐久通过这类自有商品,提升了它差异化的竞争力。

三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拣货效率。唐久总部有专门的外卖团队做运营,定期派遣人员到加盟店进行宣讲,对加盟店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拣货、装袋、减少差评等。通过一系列宣讲和培训让加盟店店长意识到,即时零售是门好生意,也是门苦生意,需要细水流长地投入。

四是对接好配送资源,保障配送效率。在疫情保供期间,唐久便利原本是安排自己的店员进行配送,但是由于配送人员不够,而且大部分是加盟店,员工招募是个难题。于是唐久选择跟美团合作,通过专业的骑手来配送外卖,保障履约。

最后是尝试仓店一体模式。据了解,唐久已经选几家门店进行测试,通过增加更多的商品品类,让门店具备前置仓的能力。届时,像便利店这样百十来平米的小店,也可以尝试仓店结合的创新模式。

更重要的是,唐久更熟悉山西本地消费者,而即时零售就是一个服务社区的生意。

如上所说,唐久建立了自己的鲜食工厂,而且鲜食价格并不贵。假如早上来不及做早饭,日资便利店15元的冷藏三明治和唐久便利3元钱更合本地口味的热饭团,相比之下消费者更青睐后者。

此外,唐久大多数门店24小时营业,并且提供充电、缴费、快递等便民业务。这使得社区居民更加“长情”,一旦认准一家店就会常去,门店的生意就能做得长久,雪球越滚越大。

全球知名消费者研究公司凯度(Kantar)发布的中国消费市场洞察报告指出,65%的快消品类在O2O上的增长幅度大于该品类在全渠道的增长幅度,即时零售是主要驱动力。截至今年7月15日,通过即时零售方式达成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6%,位居全渠道第一。

笔者认为,就便利店业态而言,由于其门店在一个城市分布密度够大,距离消费者更近,经营时段更长(24小时营业),再加上其新品引进速度和效率要高于大卖场,因此,在即时零售的赛道上,便利店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