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陈跃军高级研究员科研团队创建了一种“能够跨分化阶段和时间点的高通量谱系示踪”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了大脑内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分化过程,发现和鉴定了一种可特异性表征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的表面标记分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目的细胞高度富集的供体细胞药物制备新策略,为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带来新希望。4月6日,该重要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干细胞顶级期刊《细胞·干细胞》上。
陈跃军介绍,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了退行性变,造成纹状体多巴胺分泌不足,进而引起震颤、运动迟缓、步态异常等运动功能障碍。
目前通过移植外源神经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具潜力的治疗策略。科学家把一类特殊的干细胞(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然后移植到患者脑内,替代脑内丢失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实现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塑。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目的细胞比例低、非目的细胞性质不明、缺乏可靠质控方法、细胞药物批间差大等。这些问题阻碍了细胞疗法的临床快速转化。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团队探索创建了“能够跨分化阶段和时间点的高通量谱系示踪”的新技术,并应用该技术解析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过程,对供体细胞药物内的目的细胞和非目的细胞进行了全面转录组鉴定,并对其分化路径作了清晰描述。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特异性表面标记分子,开发了目的细胞高度富集的供体细胞药物制备新策略。
基于以上成果,研究团队已经携手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启动了帕金森病自体干细胞治疗项目,通过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推动形成再生医学研究和精准医学治疗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