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海东市河湟新区的平安区小峡街道石家营村,这里毗邻曹家堡机场,湟水河穿流而过,安置小区鳞次栉比,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齐备,街道两旁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在宽敞整洁的小区广场上散步、聊天、晒太阳,拉家常、说变化、话幸福。
“搬迁后,我们农民住进了新楼房,孩子就近上学,河湟新区里啥都有,跟城里人一个样。”就像石家营村委会主任贺文安所说,石家营村村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劳作,谁曾想,庄稼人住上了楼房,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资料图)
但在共青团平安区委副书记、石家营村一号文件精神宣讲工作组组长董少兴的眼里,搬迁安置村要长远发展,光看眼前的光景还不行,居住条件上了档次,农民的身份也有了转变,但是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又怎样让村民们长久受益?
石家营村是共青团平安区委“联姻村”,“村企党组织联姻结对共建”是平安区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纽带。两年来,董少兴和共青团平安区委成员积极探索,终于在2022年年初,有了头绪。
“村上有17亩(1.13公顷)地一直闲着嘛,不如我们种点啥,盘活这个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离村不远的卧龙山上,山腰上往上走是村里的文化园,是村集体产业,文化园旁边,就是董少兴所说的地,在一个山坳里,不大不小,四周是山坡,不知道怎么处置,就一直撂荒。
“这块地虽然小,但有点小气候,比较暖和,再平整平整,种点经济林还是可以的。”就这样,经过和石家营村党支部的商议探讨,董少兴咨询了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的老师,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决定在这块地上发展经济林,项目取名“花椒林下种植基地”。
为了充分利用这块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专家的指导下,“花椒林下种植基地”实施了在花椒树下种川赤芍,形成“枝头产业+林下经济”模式。
枝头结花椒,林下开赤芍,这样的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还利用川赤芍开花增加了观赏性,花期可供村民及周边群众旅游参观,增加了乡村旅游功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美学效益最大化。
项目实施需要资金,村上用6万元着手项目的前期事宜,后期实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董少兴前思后想,拿着项目本子东奔西跑,在小峡街道党工委支持下,终于从平安区乡村振兴局争取到28万元项目资金。
有了扶持,村里的党员干部兴头十足,带着十几个闲赋在家的村民精心开垦,选购苗木,2022年春天,荒地里种进了3000株花椒树,4万株川赤芍,这片闲置的小山坳里种满了希望的“庄稼”。
“撂荒多年的地经过重新平整后,不仅治理了生态,还能发展经济林,一举两得。”村民沈延林对项目的发展十分看好。
董少兴说:“花椒种植三年才能见效益,花椒结果的时候,芍药花也开遍了,到那时候,荒山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了。”
据了解,三年后项目可年生产花椒1500公斤,产值为2.4万元,川赤芍产值为6万元,每年累计产值可达9万元左右。同时,项目可带动3户重点帮扶农户,年人均收入可增加2000元。
“墒情还不错,种植密度经过调整合适多了,就是有些花椒株选得有些大了,后面还得好好修剪修剪……”2月24日这天,天气晴暖,在董少兴的邀请下,“花椒林下种植基地”项目前期指导专家、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段晓明,为石家营村的花椒林项目“传经送宝”,还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技术培训课。
段晓明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一起来到花椒林,察看花椒株、赤芍根长势,现场指导、现场教学。
听着段晓明的专业指导,村干部贺文安心中充满感激。他说:“这块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虽说我们都是农民,但要种好这块地,发展好这个产业,有专业的指导才能更上一层楼。”
当日下午,在共青团平安区委牵线搭桥下,平安区小峡街道党工委和青海大学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成立了“专家工作站”,为无数像石家营村一样的搬迁村送科技送服务,帮助安置群众更好融入新环境、获得新发展、走向新生活,助力乡村振兴。(记者牛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