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塑料“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塑料污染治理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物可降解塑料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兼顾环保性和使用需求,是治理塑料污染的理想替代产品。但是,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共性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

“应用推广方面,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部分性能有待提升,在政策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使用积极性不高,市场推广受限。终端回收处理方面,现行的垃圾分类政策中没有设置生物可降解塑料分类,缺少规模化降解环境和资源化处理条件,生物可降解塑料物理及化学循环利用的相关研究还不深入。市场方面,‘伪降解’产品充斥,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郑月明说。

据央广网记者了解,在2019年和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郑月明曾连续提出了关于“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相关建议。2020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可降解材料产业的进步。“今年两会我又提出了‘关于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希望能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郑月明告诉央广网记者。

郑月明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结合垃圾分类加强科普宣传,强化“限塑令”政策实施和监管力度,引导居民更多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可以细化分类、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郑月明分析,比如,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专项补贴等方式推广使用可在土壤环境中全生物降解的农用地膜,避免回收难题。在餐饮外卖、厨余垃圾收集等领域,推广使用可与厨余垃圾共混堆肥的一次性餐具、垃圾袋等,降低分拣成本。

终端回收处理体系的不完善也会限制产业健康长远发展。郑月明建议,在垃圾分类中增设生物可降解塑料类别,先把可降解制品分拣收集起来,尽可能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无法循环利用的做堆肥处理,应当合理设置工业堆肥厂,为可降解塑料制品提供降解环境,可以优先考虑将废弃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工业堆肥厂。“‘伪降解’产品不但会给环境带来伤害,也会干扰真正的可降解制品的回收处理过程,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识管理,加大对‘伪降解’产品的惩治力度。”郑月明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