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研究石墨烯的英国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国内外产业界一时间高度聚焦石墨烯;而我们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探索石墨烯产学研,并在2010年5月正式注册成立凯纳公司。”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纳公司”)董事总经理方崇卿不疾不徐地讲起了凯纳公司的源起。


(资料图)

凯纳公司的最初酝酿,几乎与前述两位诺奖科学家发表首篇石墨烯研究论文同步——2004年。当年,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80级校友毕业20周年同学会上,后来的凯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赵立平,得知曾经的“上下铺兄弟”、在华侨大学任教的陈国华教授在石墨烯研究上造诣颇深,马上萌生了共同研发石墨烯新材料的想法,交流之后两位创始人一拍即合,开启产学研共建合作。经过几年的科研摸索和产业化项目孵化,2010年5月13日,凯纳公司正式成立。

2007年,赵立平将方崇卿招纳进还未正式成立的凯纳公司,让他负责运营管理。“赵董跟我说,科技才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核心,加入石墨烯产业项目,无论成功与否,你都抓住了成为‘国内石墨烯产业第一批从业者’的创业机会。”方崇卿回忆当年进入凯纳公司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如今,凯纳公司经过十多年沉潜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第一企业,突破性开创了物理法制备石墨烯粉体并大规模商用,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福建省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福建省及厦门市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等荣誉资质,参与多项石墨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并拥有石墨烯价格制定者的行业地位。据中关村华清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初步统计,凯纳公司目前占据了国内石墨烯材料产销51%的市场份额。

2015年,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到访凯纳公司,与董事长赵立平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起得太早”

方崇卿介绍,成立凯纳公司之前,赵立平已经创业有成,他认为未来在互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将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材料,我们凯纳公司以物理机械剥离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导电、导热等性能。”方崇卿习惯向人科普一下所从事行业的知识。

“2006年以前的摸索阶段,就好比是‘起得太早天尚黑’,我们完全不知道要做什么石墨烯产品,也不知道要卖给谁!”方崇卿回忆道,那时候凯纳公司团队就像在黑夜里摸索前行,不知道前面是障碍物还是悬崖,只能一边行走一边不断修正,“经常有一种迷茫感。”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思考,赵、陈两位创始人和研发管理团队对石墨烯行业的发展轨迹分析逐渐有些许“眉目”,判定这个新兴的前沿新材料行业还处于萌芽期,石墨烯产业化为时尚早。“我们预计大约需要8-10年,石墨烯的商业化才能够形成一定规模,在此之前我们的精力应该重点放在材料研发、产品成型和市场定位探索上。坚持将创新作为凯纳发展的源动力。”方崇卿表示,后来的发展表明,这个战略思考和工作方向判断是非常关键的。

2006年开始,研发团队将重心转向石墨烯的制备工艺、技术研发。经过3年多的努力,在实验室成功开发出了物理法制备石墨烯粉体的方法。

2010年6月,凯纳公司发布了第一个企业标准,将少于10层碳原子的薄片定义为“石墨烯”,将10层碳原子到100纳米厚度的石墨薄片定义为“石墨烯微片”,并将这个定义发表在中科院《科学发展报告2012》,这成为后来石墨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雏形。

此后,两位科学家因发现石墨烯获诺奖的新闻,带动了国内外“石墨烯热”。“我们的迷茫少了,也有同行一起前行了。不过很快有不少公司大讲石墨烯故事,与投资资本起舞,不成熟技术甚至鱼目混珠的技术也进来变现套现,搅浑行业,再后来很多公司都消失在行业泡沫中。”方崇卿说,凯纳公司没有被那波“虚假繁荣”带偏,继续打磨物理法制备石墨烯技术,同时探索应用领域。

“凯纳的石墨烯产业化探索,走的是原创式创新之路,我们一开始进入了一个全球空白的领域,手上没有任何既定的产业化应用理论可以参考,也没有标准。”方崇卿说,能够让团队克服迷茫感的,就是坚定地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坚守“初心”。

“我拿青春赌石墨烯产业化”——这样概括方崇卿和凯纳公司的十年探索,或许很合适。直到2016年,赵立平在凯纳公司“烧”了10年的钱之后,才迎来了“曙光”。赵立平曾向创始团队打气说:“石墨烯产业化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第一次和发达国家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新领域。我们迷茫,别人也迷茫,要耐得住寂寞坚持走下去!”从30岁出头到现在步入中年,方崇卿保持着朴实稳重的气质,眼神中透着坚定。或许赵立平当年就是看重方崇卿的性格特点,让他负责这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项目。

迎来曙光

2016年,凯纳公司的物理法制备石墨烯技术升级到第六代,成功实现了低成本、大规模、高质量、环保化制备石墨烯粉体。石墨烯产品价格曾高达5000元/克,被凯纳公司大幅降低至1元/克以内。这大大扩展了下游各领域的应用场景,市场价值急剧凸显出来。

至此,凯纳公司迎来石墨烯材料产业化的“曙光”,也将国内国际石墨烯材料产业化的转折之年定格在了2016年。国内相当数量的石墨烯企业,开始沿着凯纳公司开创的物理法制备技术路线继续前进。

大规模商用是石墨烯产业化最终的“试金石”。凯纳公司的研发创新,在迭代材料制备技术的同时,对商用领域也就是“卖给谁”也进行了较为领先的研究试验,其中锂电池材料导电剂成为后来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2017年,凯纳公司建成福建省首条千吨级石墨烯基锂电池导电剂生产线。

2019年,凯纳公司石墨烯业务高速发展,石墨烯粉体产销量行业领先。

2020年,凯纳公司开始盈利,公司进一步将石墨烯应用领域聚焦在新能源锂电池行业。

2022年,凯纳公司进行年产2万吨锂电池导电剂产能扩产,石墨烯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开阔。

2019年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刘忠范院士(左六)到访凯纳公司调研(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2022年,赵立平(中)、方崇卿(左二)、生产总监毛记方为凯纳公司产线升级项目竣工剪彩。(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方崇卿说,“石墨烯之父”安德烈·盖姆曾在2018年走访中国时感叹:在整个欧洲要找到公斤级的石墨烯产品都很困难,而中国已经将石墨烯快速产业化,部分领先企业能够按照吨级量产石墨烯产品,并按照客户要求供货了。

凯纳公司从2006年启动项目到2016年才迎来产业化曙光,再到2020年才开始盈利,2022年快速扩增产能,10多年筚路蓝缕拓荒前进,凯纳代表中国石墨烯产业界走出了一条世界领先的荣耀之路。当年凯纳的产业理想初步实现。

方崇卿说:“全球80多个国家将石墨烯列为战略新材料加强研究,我们现在有信心说,未来我国不会在石墨烯领域被国外‘卡脖子’!”

引领石墨烯产业未来

方崇卿介绍,凯纳公司为了能够让创业团队坚守理想、全心投入,创立之初便按照科技型企业的架构进行股份设置,“大家是在为产业理想打拼,也是在为自己的创业事业打拼。”合理的人才激励措施,让公司最早的几位员工逐步成长为核心骨干。

方崇卿介绍,凯纳公司立足石墨烯与新型纳米材料,为新能源锂电池等领域提供专业的导电导热材料及解决方案。“我们在新能源电池导电材料上已布局多年,已经是国内领先,顺应国家“双碳”战略,凯纳将在新能源应用的道路上继续深耕下去。”方崇卿表示目前凯纳公司市场开拓的重心仍在国内,国外新能源锂电池及相关产业规模远不及国内,国内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到爆发式增长时期。电池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导电性提升又是电池材料改进的重要环节,凯纳公司大有可为。“公司的发展规划将与宏观经济与区域产业链集聚相契合,顺势而为。”

凯纳公司研发人员在生产车间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他说,凯纳公司独创的物理法制备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已经广泛应用在新能源领域,得到行业龙头客户的认可。他非常认同海沧区按照“龙头培育-科技支撑-符合拓展”的思路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以高附加值深加工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并横向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凯纳能与厦门本地的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龙头形成良好的产业互补,释放产业规模效应。“海沧区良好的营商环境、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也是我们凯纳下一步大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方崇卿介绍,目前凯纳公司在应用端立足于新能源锂电池,以及未来的钠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导电材料和导电解决方案。“我们的使命是创新,不断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同时,公司研发上坚持成熟技术、前沿技术和未来科技的合理配比,力争持续引领全球石墨烯产业未来。”(王应武 文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