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悠悠,烟雨蒙蒙。11月19日上午,第34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拜谒诗仙活动在马鞍山当涂县大青山脚下的李白墓园举行。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陶新民以及社会各界文化人士、学生、群众代表齐聚青山之麓,共同拜谒诗仙。


【资料图】

拜谒诗仙折射出文化自信

“长江浩荡绕青山,李白千秋此地眠。锦绣文章惊海內,永留天地五洲传。”陶新民现场赋诗一首,以歌颂李白。陶新民说,拜谒诗仙活动是践行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李白研究会1987年在马鞍山成立以来,一直努力学习、研究和传承李白文化,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今后研究会将继续努力,为践行文化自信再做贡献。

8时35分,拜谒仪式开始。在李白诗作的朗诵声中,一名李白扮演者翩然起舞。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群众代表逾百人集体到李白墓前进行祭拜活动。祭拜活动由主祭人谷常新带领学生共同朗诵李白诗作《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随后带领祭拜人员行三鞠躬礼,最后持鲜花绕墓一周,并献花、洒酒拜谒诗仙。

“诗歌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诗歌节的定位,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当涂县太白镇文化站站长吴家龙说,每年的李白诗歌节·拜谒诗仙活动,他几乎都参加过。如今,传承、弘扬李白文化已成为该镇的文化特色。各类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举办吟诗活动,镇老年学校经常举办李白诗作书法比赛、诗词创作比赛。李白文化在太白镇深深地扎下根,如今,拥有5万多人口的太白镇发展文艺骨干、文艺志愿者等2700余人,组建了合唱团、舞蹈队、锣鼓队、篮球队、健身队等文体团队24支。

主祭人为李白守墓38年

每年的李白诗歌节·拜谒诗仙活动,谷常新都是当仁不让的主祭人。

“《临路歌》是李白人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诀别诗,就写在我们当涂。李白一生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大鹏鸟一飞冲天,把整个神州大地都给震动了,但是飞到半空中力量就不够了。”

2022年是谷常新成为李白墓守墓人的第38个年头,从18岁到56岁,他一直常伴李白左右,在这里结婚、生子、照看孙子,度过半生,也见证了李白墓园的发展过程。

谷常新的坚守背后,有一个“千年一诺”的故事。谷常新的先祖谷兰馨是李白生前好友,十分了解李白“志在青山”的夙愿,并在临终前留下遗愿:“李白身后可葬青山谷家,此诺永世不变。”并让子孙为李白守墓。迁葬之时,谷兰馨业已去世,他的子孙信守承诺,为李白墓提供了谷家部分宅基地。就这样,在李白逝世五十五年后,他终于长眠于大青山,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李白墓也与谷家村紧紧联系在一起。

“李白守墓人”给谷常新带来诸多荣誉——“中国好人”“安徽好人”“马鞍山市道德模范”……谷常新觉得这些都是先人的馈赠,必须一直传承下去。“在李白墓,不仅能够感受到李白诗歌文化灿烂,还能感受到我们谷家的这种诚信精神,感受到我们当涂的人文伟大。”

作为一名李白墓的守墓人,谷常新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同时也积极做好传帮带的作用,身体力行教自己的下辈认真学习李白文化,为恪守祖先承诺接好班,更好守护李白墓园、守护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声声诗吟中喜闻薪火相传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拜谒诗仙活动现场,来自当涂县太白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齐声朗诵李白诗作《望天门山》。五年级同学夏天野说,学校把李白在当涂留下的50多首诗作列为课外读物,同学们也喜欢诵读,去年就参加了祭拜诗朗诵,如今已能背诵李白的多篇诗作。

“李白文化是当涂的标志。”当涂文旅局局长魏俊介绍,李白墓及其周边是当涂旅游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2013年,当涂县成立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旅游区规划面积53.03平方公里,以大青山为主体,以李白文化为核心,以“山、水、田、园”为生态基底,坚持文化立区、生态建区、旅游兴区,着力打造集“浪漫山水风光、风情田园人家、传奇人物轶事、健身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胜地。

因为李白文化,当涂还生成了当涂民歌、千字文文化、姑孰画派、螃蟹文化等多个文化品牌。其中,当涂民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开发当涂民歌文化市场,出版歌集、音像光盘,成立民歌演唱队伍,举办当涂民歌大赛,扩大当涂民歌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将听唱民歌作为一个特色旅游环节融入乡村旅游项目。该县着力发挥蒙学效益,举办各类千字文书法、诵读比赛活动。着力开发千字文文旅项目,建设千字文雕塑群和雕塑景观,打造千字文故乡的城市名片。加快推进千字文文创力度,丰富衍生品序列,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文创、文旅项目研发。(记者吴黎明 通讯员徐婷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