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宿、古朴路灯,这是精心设计、靓丽别致的农家小院;

果蔬种植、千亩果园、休闲旅游,这是村民实现安居乐业筑梦的村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化讲堂大厅、乡村文化墙、文化广场,这是传承文化、乡亲乡爱的如诗画卷。

今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柴达木村将“留住乡愁”转化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将富民乡村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柴达木村的广大群众成为每个人乡愁里的“诗和远方”。

抓生态护环境 留住“乡愁”之本

走进林东镇柴达木村,村庄文化似锦、道路干净整齐、广场人们欢声笑语,一番美丽景象。

柴达木村始建于1937年,历史悠久的北方传统村庄,2021年以前还是贫困村之一。提到以前的日子,村民毕山说:“我在这里住了40多年了,之前这里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家禽满街跑、满目是荒草’的村庄。现在这里改造得特别好,国家建设新农村,村民都积极响应,通过环境整治,现在村庄环境大变样,道路平整,柴草乱堆和私搭乱盖现象都没有啦。”

乡村美不美,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作为巴林左旗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在设计和建设的理念上,采用朴实自然,留住乡愁的设计理念,以硬化、亮化、绿化、文化为主题,共硬化道路3万平方米、文化墙绘1500平方米、建设青少年研学营地及儿童乐园9200平方米、提升共享果林5000余亩、提升共享菜园35亩,完成了从昔日“丑小鸭”到如今“白天鹅”的华丽转变。

抓建设重传承 留住“乡愁”之魂

在“红格尔培训中心”七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积极拓展资源,建设柴达木村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吸引了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思想理论学习、专业素能提升等多种培训资源,全年接待学员2000余人次,成为巴林左旗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聚集高地。”林东镇镇党委书记田晓辉说。

沿线而走,来到即将竣工的印记乡村会客厅。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员会副会长孙君告诉记者,投资224万元占地500平方米印记乡村会客厅,其主要功能,一是乡村建设交流中心;二是乡村建设培训案例教学基地;三是乡村创意设计产品体验中心;四是村民与游客休闲中心。印记乡村会客厅项目竣工后,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引爆点、新风口。向周边辐射,整合人才、文化、旅游等多种资源,发展相关产业,从而达到振兴乡村、富裕村民的目的。

抓产业促融合 留住“乡愁”之脉

走出印记乡村会客厅,旁边便是千亩果树园。每年秋季,丰收气息飘溢于园林间。乡村之美,如何能长久保持?柴达木村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以温室大棚为代表,把现有的30余栋大棚改造成为集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新型设施农业,突破以玉米、谷子为主的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并通过盘活林地资源,打造出了占地面积5000亩的现代特色果林。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之门。在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柴达木村鼓励引导群众在围绕绿色、低碳等方面,针对农业特色产品包装,工艺品加工等领域下功夫,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意识,使农工互补、相互促进、合力共赢成为携手乡村振兴发展共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柴达木村将要通过农牧民丰收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赶大集、首届乡村振兴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让柴达木村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吹响乡村振兴号角的出发地。

柴达木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勇说,“未来我们还将依托自身资源环境,乘势而上,以‘体育+乡村振兴’为目标,融入体育旅游元素,建设研学游教育基地,扩大民宿经济优势,让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抓规划明方向 留住“乡愁”之基

乡村的美,美在朴实。一亩金黄,一片红瓦,一池荷绿,一方石磨,皆是不同于城市的美,轻易间就能勾起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家乡的思愁。

柴达木村,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镇,成为打造山水乡愁之源的一个缩影和典范。

柴达木紧紧抓住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实施机遇,按照产村融合示范村和乡村振兴新样板来确定战略目标。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强村、田园休闲文旅名村、党建引领示范村的发展目标,形成拉动乡村振兴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齐动,共同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年四季节庆、节日不断的氛围,为游客体验乡村振兴,分享丰收喜悦创造良好的条件。

“乡愁” 如一道美丽风景,在勾画着诗意栖居的田园图景,凝铸乡村振兴的瑰丽诗篇。(邱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