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8月初,广西桂平市的晚稻进入了紧张的抢种时节,黄柏喜戴着草帽,与农机队伍整日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要赶在立秋前带领大家把秧苗都插下田,降低寒露风对晚稻生长的影响。

黄柏喜(右一)在田间与农机手交流插秧工作(央广网 刘钊扬 摄)

回乡种田 一鼓作气拓种4000亩


(资料图)

黄柏喜是广西贵港市桂平市下湾镇的一位“90后”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东从事建筑行业,三年前在父亲的建议下,毅然选择回乡创业。

“我的父亲经常教导我,农业的路是自己选择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走下去。”谈到对返乡发展农业的信心,黄柏喜的语气乐观且坚定。

创业前,他经过了解发现,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的朋友,虽然没有像种植水果、蔬菜、中草药这么赚钱,但却发展得更加稳定。

“在我们本地,目前可以进行全程机械化操作的农业板块唯有水稻种植。”通过调查,黄柏喜还发现了这个优势,“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也出台了许多粮食生产方面的惠农政策。”政策的支持更是给了黄柏喜信心。

经过一番衡量,2020年,黄柏喜拉上自己的弟弟,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共同组织成立了广西桂平市富益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始水稻种植。

一群“80后”“90后”年轻人就这样放下了对大城市生活的向往,选择扎根家乡成为种田人,一鼓作气,把水稻种植面积从最开始的100多亩,发展到1000多亩,2022年种植面积拓展到了4000多亩,也有效解决了部分村屯出现的田地季节性撂荒问题。

3年时间,黄柏喜带领着合作社使水稻种植面积呈几何式增长,种植基地从下湾镇发展到大湾、白沙等乡镇,展现出了新时代新农人的胆量、气魄以及能力。

黄柏喜在田间操作无人机(央广网发 刘钊扬 摄)

多方请教 摸清水稻种植发展之路

与其他农业板块一样,要在规模上种出效益,必须要有一套成熟且符合当地的管理模式。作为合作社的领头人,黄柏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为解决水稻生产技术问题,他主动向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学习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向村里的种植能手学习种田方法,在老农人身上学习种植经验。同时,他积极参加由桂平市农业部门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和技术试验,充实自己的种植管理经验。

有了技术、有了规模,科学的管理体系也必不可少。对此,黄柏喜在经营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生产上采用“统一品种种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烘干、统一收购与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

第一批插下田的晚稻长势已经郁郁葱葱(央广网发 廖露露 摄)

同时,为了提高水稻种植基地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与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黄柏喜采取“新老结合”的模式,将合作社经营的4000多亩稻田进行划区分片包干管理。每个片区除了配有一名年轻管理人员外,还专门在当地聘请老农人作为生产队长协助管理,实现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良好结合。另外,他通过操控无人机加强日常田间巡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经过短短的3年时间,黄柏喜摸清了水稻种植的发展之路,4000多亩稻田从种到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合作社目前自有耙田机7台、旋耕机4台、插秧机4台、其他农用车4台,常年务工人员30多人。育秧和烘干目前还需要购买其他合作社的服务,这也正是黄柏喜下一步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黄柏喜在了解收割的早稻品质(央广网发 廖露露 摄)

保障粮食安全 谋定合作社发展方向

今年7月,黄柏喜的合作社4000多亩早稻喜迎丰收,平均亩产超400公斤,总产量达到1600多吨。其中,1000多亩壮香优金香品种,在刚开始收割时就被大米加工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4元的价格定量收购,这让黄柏喜喜上眉梢。他当初规划的“订单模式”让合作社的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良好的效益之路。

在农业道路上,经过风吹雨淋的一番历练,与3年前的意气风发相比,现在的黄柏喜多了一份坚毅笃定和沉着稳重。“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深植于他内心的信念。他不仅深刻领会到了国家的粮食发展战略,也从中谋定了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明年计划建设育秧工厂,及集烘干、大米加工于一体的厂房,建设水稻富硒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打造一条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水稻全产业链,把下湾镇乃至桂平的水稻产业做大做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对于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黄柏喜已有了清晰的规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