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动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敢为善为、务实落实,更好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12月26日,市委常委、徐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克接受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与徐州广电传媒集团记者联合专访,谈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中贡献经开区力量。

记者: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在新征程上推进高质量发展,徐州经开区有怎样的思考和谋划?

张克:我们将按照市委全会的决策部署,锚定现代化建设目标,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进一步树牢“围绕产业转、盯着项目干”的鲜明导向,持续激发“招大引强、培大育强、创新驱动”三大动力,把握好存量与增量、当前与长远、投入与产出、发展与安全“四个关系”,实现从注重招引项目数量向注重招引头部企业和高端品牌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帮扶服务向打造赋能型营商环境转变、从政策吸引向营造产业生态转变,奋力建设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勇当高水平双向开放排头兵。

记者: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以强产业挺起现代化建设“硬脊梁”。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徐州经开区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克:我们将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狼性”精神和“挑大梁、担重任”的实际行动,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一是选准赛道,加快建设“2+3”现代化产业体系。“2”就是全力打造2000亿规模的工程机械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1000亿规模的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集群;“3”就是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及ICT、数字经济三大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强力推动集群规模壮大、产业层次提升、发展速度争先。二是招大引强,聚力突破“一大两高”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强、行业前5强精准发力,全力支持徐工集团产业新布局和增资扩股,加速推进卡特彼勒第三工厂、弘元光伏产业一体化、比亚迪动力电池等超50亿、超百亿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签约一批、落地一批、投产一批、转规一批”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培大育强,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上门服务、赋能服务,力争到2025年徐工集团进入全球行业前两强,新增100亿以上企业6家、50亿以上企业10家、上市公司10家,打造一批引领产业发展、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品牌企业。

记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徐州经开区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式增长?

张克:我们将主动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细胞治疗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细胞治疗药物研究所、江苏集芯半导体硅材料专研所,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三大计划”,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形成“雏鹰—瞪羚—独角兽”等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记者:推动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打造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徐州经开区将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张克:加快落实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发展要点,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总部经济项目招引、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赋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展示、保税租赁等“保税+”新业态,推动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促进外贸扩容提质,鼓励支持工程机械、新能源等领域优质企业“抱团出海”、拓展市场订单,力争三年时间进出口额翻一番、总量突破1000亿元。

记者:请您描述下中国式现代化经开区新实践可观可感的美好愿景。

张克:到“十四五”末,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双双突破3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5%,基本建成产业实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城市品质更好、群众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中实现再进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