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服务圈 家门口的“一站式”便民服务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晌的时间,我就办好了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业务。家门口有个便民服务站,真是方便又快捷!”日前,在淇滨区长江路街道珠江生活广场便民服务站内,刚办理完业务的居民陈玉静对记者说。
“离家近、环境好,工作人员态度好、业务熟练,办事很方便。”这是居民对珠江生活广场便民服务站的一致评价。作为淇滨区综合服务圈建设中首个街道便民服务站,珠江生活广场便民服务站整合了街道服务中心民政、人社、医保、教体等窗口的55项业务,具体包括社保卡办理、挂失、注销,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养老保险办理、老年人福利补贴、生育证办理等业务,做到了一次受理、全程代理,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作为我市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广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综合服务圈建设致力于建立功能完善的“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居民步行5分钟可达物业管理服务中心、10分钟可见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5分钟可享就业等服务。
截至目前,我市新建、改造高标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4个,自助政务服务站10个,增设证件办理、缴费、纳税等自助服务设备36台,24小时便民服务站20个,社区综合服务站52个,智慧警亭4个,让群众生活实现了“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目标。
便捷消费圈 “近”享便利 品质消费
“买菜、取快递、送衣服到干洗店,等待修裤脚的间隙又在旁边美发店理了头发,这些生活琐事只需要下楼溜一圈、不出小区就能一趟办完。”山城区馨苑二区居民孙女士感慨,“其实幸福感、体验感就体现在这些细碎的便利生活中。”
便捷的社区商圈体现着城市的“温度”。围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我市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社区便捷消费圈,让社区在保留便利生活本质的同时,也为衣食住行的日常划定了舒适“半径”。针对社区商业便利化、品质化、数字化趋势,我市围绕社区商业“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络布局,完善各类商贸服务中心、步行街等商业设施,不断提升服务功能,丰富商业业态,极大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节约了生活成本,让居民在尽享美好便利生活的同时,提升了幸福指数。
截至目前,我市改建便民消费市场19处,引导裕隆、家园等连锁商超进社区入小区,建设提升小型便民超市448个,建设智能快递箱、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327个。我市提炼总结出“聚焦民生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凝聚合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巩固拓展形成机制”四个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被商务部编入《商务参阅》在全国进行推广。
全民健身圈 让健身成为品质生活“标配”
夜幕降临,城市褪去了白日的酷暑,迎来了清凉的晚风。在淇滨区怡乐园健身广场,市民有的在运动器材上锻炼健身,有的在健身步道结伴散步,几位羽毛球运动爱好者在跳跃、挥拍中尽情挥洒着运动的激情……广场上加油声、欢笑声不绝于耳,一派活力四射的运动场景。“我家就在附近的桃源小区,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到健身广场,每天晚饭后我都会来这儿活动活动,已经养成习惯了,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居民孙英杰笑着说。
家门口的休闲健身生活,得益于我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尤其是“全民健身圈”设施的完善。顾名思义,“全民健身圈”立足于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运动场地,居民步行5分钟可达小区室外综合健身场地、10分钟可见城市游园、15分钟可享多功能运动场地,充分满足居民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层次的体育健身及公共活动需求。
截至目前,我市增设、修复健身器材720台,修缮健康步道社区健身路径468条,新建场馆45个,室外综合健身场地201个,社区游园及小型公共开放空间210个,多功能运动场地103个(多功能运动场38个,地掷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65个),构建起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打通了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激发了全民健身活力。
养老服务圈 让“养老”变“享老”
“在这里,老年人可以喝茶聊天、唱歌下棋,中午还可以在这里吃饭,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政府为我们老年人考虑得太周到了!”在淇县朝歌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今年76岁的邢大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该中心还定期开展义诊、心理咨询、健康保健等活动,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便利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我市通过打造“养老服务圈”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着眼于构建服务周全、形式灵活、全面覆盖的养老体系,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建成了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1+7+N+M”四级智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双向联动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养老机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部录入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养老服务机构的24小时监管。同时,把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托养、餐饮等服务延伸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把日间照料中心的助餐、助浴、助医等功能延伸到居家服务,形成了大中心带小中心区域网格化布局。
截至目前,我市已打造社区养老服务机构46家,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0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1家,面积6.1万平方米,床位1525张。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解决了人民群众对就近就便养老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养老”变“享老”。
健康医疗圈 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在家门口就能免费体检,还能提前预约,按照预约的时间就医,不用排队,省时又省事!”在山城区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60多岁的居民王先生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记者看到,这里的健康自测小屋内检测设备较为齐全,可进行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测量和血压、血糖测量等健康自测,5分钟便可完成体检。
看病就医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我市在推广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过程中,着力打造“健康医疗圈”,注重于建立全覆盖、高品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居民步行10分钟可达社区卫生服务站、15分钟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满足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璩凤英告诉记者,我市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为目标,推动二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专家坐诊、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下沉基层,为健康医疗圈内居民提供同质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全市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与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采取科室与科室精准对接方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专家门诊,由上级医院医师坐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同时,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为辖区居民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一站式服务,使“家门口的医院”离群众更近,做到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截至目前,我市已高质量建设卫生服务中心15个、卫生服务站46个,残疾人康复站37个,家庭医生签约104.7万余人。
社区文化圈 书屋就在家门口 居民乐享文化大餐
近日,在淇滨区黎阳路街道佳和社区海棠巷鸣鹤轩,众多戏曲爱好者齐聚一堂,轮番登台献唱,台下戏迷听得津津有味;不远处的淇河书屋怡乐园站内,孩子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余韵绕梁、书香阵阵,社区文化圈切实“圈”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淇河书屋是我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特别是社区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熊发禄告诉记者,我市在社区文化圈打造,特别是淇河书屋建设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了各县区的地域特色。浚县在淇河书屋的选址上以浚县古城为中心,形成了古城文化展示的窗口;淇县突出“一店多能”特色,兼顾阅读、休闲、娱乐等,让淇河书屋成为新型文化休闲场所;淇滨区通过数智赋能,着力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文化阵地;山城区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提升,打通以文化平台服务居民生活的“神经末梢”;鹤山区则力求把淇河书屋打造成一个以阅读为中心、链接更多文化活动、提供更好文化产品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步行5分钟可见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分钟可达淇河书屋。在社区文化圈建设中,我市强化配置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淇河书屋等设施,开展各层次各类型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截至目前,我市已打造书香社区、国学教育、家长学校等活动场所82处,建成淇河书屋65座、社区书屋134座,投放图书35.8万册,服务群众68.5万人次。
就学便利圈 “小圈子”里有“大学问”
“学校就在小区正对面,步行用不了10分钟,过马路还有学校的老师和交通志愿者引导,孩子自己去上学,我们也放心。”日前,家住淇滨区湘江四季苑小区的居民李慧告诉记者,便利的就学环境不仅省去了家长接送孩子的烦恼,也极大缩减了孩子上学的时间成本。
教育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按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部署要求,以规划为先导,我市立足于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普惠化,以基础为支撑,以服务为触点,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按照“中学服务半径1000米、小学服务半径500米、小区全部配套幼儿园”布局要求,加大公办学校新建改扩建力度,全力打造就学便利圈,积极构建方便、快捷、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就学便利圈全面覆盖。同时,多种方式保障残疾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城镇义务教育学校100%实行学区制,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保障随迁子女入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率达100%。
截至目前,我市城区已建成中小学和幼儿园108所(普惠性幼儿园36所、托幼机构8所,小学36所、初中20所、高中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校园配套102项,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85.3%。
绿色出行圈 低碳绿色出行融入日常生活
“现在出行很方便,小区门口就有公交站,有的候车站点还设置有触摸屏,等车的时候能看新闻、路况信息等,既美观又实用。”日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居民张国伟告诉记者,由于公共交通出行便利,他出门办事、游玩,都会首选乘坐公交车。
我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聚焦“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加快打造便利、舒心、高品质、规范的便民生活圈,其中的绿色出行圈,让市民出行更加便利的同时,也使低碳生活蔚然成风。从小区出发步行15分钟范围内,公交站越来越多,立体化交通体系逐渐形成,公交线路不断向城乡接合部延伸……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开新能源汽车经济又环保,以前发愁充电的地方少、不能随时充电,现在咱市的充电桩越来越多了,开车在路上再也没有‘电量焦虑’了。”正在新世纪广场西南角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市民孙女士表示。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郭伟告诉记者,为扎实推进绿色出行圈建设,我市以大力开展安全充电普及行动为突破口,围绕源头治理、覆盖扩面、跟踪问效等方面做文章、出实招儿,全面提速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配置公交站点、非机动车棚、慢行步道等设施,鼓励市民采用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和步行等方式绿色出行。
截至目前,我市在城市主次干道增设、提升95条慢行通道,新增297个公交站点,打造公交港湾35个,建设骑行专用道48条,改造充电桩近2.4万个。
市政提质圈 城市更宜居 群众更满意
“以前最怕上公厕,路过公厕门口都要捂着鼻子快走几步,现在公厕都有专人管理,干净多了。”“现在不在家也不用担心没法接收快递了,门口就有递管家,可以暂存。”“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分类垃圾箱不再是摆设了。”“现在新增了很多公共停车位,停车比以前方便多了。”从公厕改造提升到快递存放,从垃圾分类到停车位增设,这些来自街头市民的只言片语从细节处折射出我市市政建设的日益完善和提升。
近年来,我市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着眼于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提质,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收集点、垃圾分类驿站、公厕、公共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着力打造更加整洁、舒适的社区人居环境。居民步行5分钟可分类投放垃圾,步行10分钟可见公厕、公共停车场,生活品质、生活便利程度大幅提升。此外,还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交警等户外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打造了“爱心驿站”,提供休息放松、卫生医疗、手机充电等贴心服务,实现了“热可纳凉、冷可取暖、雨可栖身、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实用效果。
截至目前,我市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站520座,新增智能化垃圾分类柜195个,增设停车位2.7万余个;新建车棚893座,爱心驿站62个,建设智慧安防小区314个,公厕、无障碍化设施高标准改造和建设258处,直接惠及23万户69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