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腹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区、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兴化市紧紧围绕努力打造里下河地区“水韵江苏”示范区的目标,全力走出了一条因水而兴、与水共生的发展之路,让一个底蕴深厚、生态优良、经济活跃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在广袤的苏中大地上冉冉升起。
“昌兴教化”,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兴化
(资料图片)
兴化,取“昌兴教化”之意。兴化地处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经济发展区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片风光秀美、文人辈出的鱼米之乡。公元920年设县,1987 年设立县级市,兴化至今已有近1100 年的建县史。
兴化,水韵悠长,文化昌兴。这里人才辈出,涌现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郑板桥、李鱓,明朝三位宰相李春芳、高谷、吴甡,“嘉靖七子”宗臣,“东方黑格尔”刘熙载,《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等名贤大家。范仲淹在兴化做过4年的知县,建了兴化第一个公办的学宫。《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也在兴化做过县令,当时带领兴化的老百姓兴修水利,保护良田。
要想了解更多兴化的历史,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故居、金东门老街这三个景点是一定要去的。兴化市博物馆主要以郑板桥纪念馆和施耐庵纪念馆为主题,馆藏了2400多间文物,其中不乏国家二级文物和郑板桥的书法真迹。金东门老街处于兴化古城的东侧,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的这条街巷格外兴盛,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商业十分发达。如今的金东门老街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文化脉络及明清古建筑群,逛一逛古街,还是能找到当年兴化的感觉。
郑板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兴化市最著名的历史名人,尤其是他的竹画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与欢迎。“郑板桥故居”就位于金东门老街内,故居坐北朝南,为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故居内陈列着古铜色的郑板桥塑像、郑板桥书画复制品及郑板桥的生活用具,这里也会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当代兴化人文荟萃,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得主毕飞宇,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等群星璀璨。同时,兴化是中国首个“国际象棋之乡”,被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授予“中国国际象棋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称号,在国际象棋项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了男子国际特级大师侯逸凡,女子国际特级大师谷笑冰、郭琦等。现如今, 国际象棋已经成为兴化年轻人最喜爱的一种棋类活动,未来这里也必将会走出更多不凡的国象少年。
“垛田”绘出兴化生态别样美
“来兴化,看垛田”,千垛景区是兴化的网红打卡点。每年春季,油菜花开,素有“全国最美油菜花海”之称的千垛油菜花,以独特的垛田景观享誉全国,与享誉世界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京都樱花并称,跻身全球四大花海之列。蓝天、碧水、“金岛”一起形成了一幅“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壮美画卷。千垛菜田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
“垛田”是江苏兴化最具特色的农田。兴化垛田的形成演变可以溯及千年以上的历史。唐代时修筑常丰堰以捍海,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这使得当地农业得以发展起来。到了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挡住了海水侵灌,使里下河地区的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宋黄河夺淮后引来了更多的泥沙,里下河一带尤其是兴化境内的沼泽地大量露出水面,当地居民在早已形成的垛岸基础上进一步积土垒垛,从而出现了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垛田灌排系统初步形成。到了清代,随着人口增长,兴化垛田渐成规模。
2019年,兴化垛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年,兴化垛田正式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便保护好垛田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灌溉工程。同时,兴化垛田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做好传承保护的同时,兴化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菜花旅游业,将垛田发展为独具魅力、极富潜力的旅游观光景区。作为垛田地貌的代表,兴化千垛景区、李中水上森林公园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垛田生态湿地的魅力。
来兴化,除了看菜花,水上森林公园也是个好去处。李中水上森林公园是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始建于80年代初期,景区核心面积1500亩,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林,是都市人回归自然休闲的好去处,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栽植的10万株水杉、池杉等树木高大茂密、生机盎然,树梢益鸟欢聚,沟内鱼儿跳跃,林内一片生机。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林中鸟平时有3万多只,最多时有6万多只。黄昏时分,百鸟归巢,遮天蔽日,景象蔚为壮观。
在早茶里品味兴化的安逸
兴化人好“文”,也好“安逸”。来兴化,吃早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兴化早茶历史悠久,属淮扬风味,始于汉代,兴于唐代,盛于清代,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之美誉。
兴化早茶,味道偏甜,先上烫干丝,撒大把白糖,配以绿茶一杯。冷盘陆续而上,以甜姜片、甜红枣、甜藕片、海蜇皮、银耳羹等等为主。待此类小菜消灭殆尽时,再上一点煮干丝,点心。点心有肉包、蒸饺、蟹黄包、蜂糖糕等。最后以一碗红汤撒小胡椒的阳春面收尾,着实让人回味无穷。兴化早茶已列入兴化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初尝兴化早茶的朋友不免惊诧于满满一桌、蔚为壮观的场面,但多住几日后会羡慕小城的慢节奏生活,温馨而舒坦。
说到兴化的早茶蟹黄包,那就必须再提一下兴化大闸蟹。兴化市内水土交融、纵横城乡的发达水网,为优质淡水螃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兴化水产养殖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零星分散到规模经营的巨大转变,全市年产优质河蟹近7万吨,为“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市)”。兴化大闸蟹品牌主要有“红膏”“板桥”等。其中红膏大闸蟹是兴化大闸蟹的典型代表,除具有江苏蟹“壳青、肚白、金爪、黄毛”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膏红、肉鲜”的个性特征。
2021年年底,兴化首个以兴化大闸蟹为主题的休闲美食街区也正式亮相。“古街区”与“新业态”强强联手,“全域旅游”与“舌尖享受”联袂上演,“新时代鱼米之乡”与“产业强市富民”相得益彰,“一只蟹”的故事在水乡兴化精彩上演。
工业强市,“千亿县”再次出发
2021年,兴化市GDP1020.9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江苏省第十七个千亿县。2022年GDP达到1085.19亿元,连续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和工业百强市。
兴化依托125万亩粮食种植基地、8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年产优质粮食28亿斤、特色果蔬100万吨、淡水产品30万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百亩攻关方最高产田块亩产达1051公斤,创稻麦两熟条件下机插水稻百亩方单产全国纪录,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中华好味道,兴化调味料。”多年来,水乡兴化一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健康食品做大做强和调味品做特做优的产业定位,着力打造“调味品之乡”。兴化调味品企业近200家,在全国范围内行业从业者有5万多人。除了调味品产业,兴化也在深耕细作食品加工产业,致力于向高端食品、品牌食品、特膳食品等领域发展。
兴化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拥有全国闻名的不锈钢产业。兴化最大的镇戴南镇是华东地区远近闻名的“不锈钢之乡”。戴南有上千家不锈钢制品企业,该镇的不锈钢产量在江苏省内名列前茅,是著名的不锈钢名镇、强镇。近些年,兴化锚定“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深化“再造一个新戴南”战略部署,系统实施不锈钢产业“七个集中”,推动向合金材料、高温材料、特性材料等特种材料和深度加工两端延伸。截至去年底,兴化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
下一步,兴化将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全力打造文化繁荣昌盛、生态环境优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兴化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兴化市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