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抢人大战,正进入2.0时代。一组数据,反映出人口格局的深刻改变:2022年,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史无前例地全部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

而有意思的是,2022年人口增量最多的3座城市长沙、杭州、合肥,增长都超过了10万人。


(相关资料图)

住房补贴、人才补贴的钱砸了不少,放开落户等政策配套都在推出,为什么是这些城市最后“抢”到了人?这成为时下许多城市决策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仔细解读合肥等城市的抢人策略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迹可循。

01

新能源汽车“狂飙”

一个观点是,2.0时代的抢人大战,只有产业兴盛、解决就业才能带来人口聚集。例如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拥有全国4.7%的新能源行业职位,且职位增速高达135.25%。作为押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城市,合肥创新了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换道超车”。

整理近期的相关报道就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如何在合肥深深扎根的。6月6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合肥举办,安徽老乡王传福受邀做主题演讲时说,比亚迪落户长三角是“很幸福的”。走下演讲台,王传福又参加了与合肥继续深化合作的座谈会,双方表示将共同努力把合肥打造成“新能源汽车之都”。

两年前,比亚迪与合肥的合作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2天,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10个月。而在今年前5月,合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16.8万辆、产值约220亿元。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并非只有比亚迪一枝独秀。同样在6月6日,合肥华晟光伏5GW生产基地项目主体工程在肥西县开工,这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异质结电池生产基地。

若再翻翻合肥这段时间签约、开工、投产的项目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成为高频词。

目前,合肥已聚集了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江淮汽车、合肥长安、安凯汽车等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集聚国轩高科、巨一科技等500多家关键配套企业,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的产业链体系。

2022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25.5万辆,居全国城市前10,同比增长133%,实现产值约1200亿元,同比增长14.2%。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产量23万辆、同比增长4倍多,全年整车产量有望接近100万辆。

更重要的是,随着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带来了就业的迅速扩容。

02

就业扩容的“风浪”

一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足够长。从产业链组成看,由整车、零部件和后市场构成;从产业实践看,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超过10000个零部件,仅1000多个总成零部件,就需要约200个一级供应商。

再加上汽车服务贸易和产业支撑体系,汽车制造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是所有工业门类中产业链最长、带动就业量最多的一个链条。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促进一个城市人口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合肥有6家整车企业,集聚产业链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其中整车企业从业人员超5万人,用工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从比亚迪合肥基地来看,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创造约10万个年轻人就业岗位,推动长丰县下塘镇从“打烧饼”到“卖汽车”的华丽转身,实现城市气质的升华。

这些年轻人从哪来?从省外来,也从合肥本地来。

不妨来看合肥组织的两场活动。

一场是在2022年12月,合肥市人社部门通过“三公里”就业圈平台“社区快聘”,在支付宝直播间为比亚迪工厂招工,3场直播,超12万人观看,其中60%的投递用户来自外省。

另一场是春节假期返工后,还是合肥市人社部门和“社区快聘”组织比亚迪(合肥)专场线上直播带岗活动,直播间访问次数达7.2万人次,共收取简历3130份。

不难发现,合肥“抢”人的关键,一方面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容器足够大;另一方面,是合肥就业服务模式的创新举措。

03

“合肥解法”

合肥创新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三公里”就业圈,一个是互联网+就业新模式。

这是安徽助力就业的关键词,也是家门口就业的合肥解法。合肥在就业服务模式上的创新,使得其在城市的抢人大战中,既能助力引进,又能减少流出。

所谓“三公里”就业圈,是以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创新“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联动”的就业服务模式,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

其运行逻辑是以政府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为就业工作开展基点,运用“互联网+社区”促就业新模式,打造“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

线下,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小区,做好居民就业需求登记工作;市场机构扫街拜访,挖掘社区周边企业招聘岗位。

线上,创新打造支付宝就业帮扶小程序“社区快聘”,通过将居民和职位按行政位置数据化,实现居民就业和岗位的属地化管理,利用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的数字技术,提升居民就业需求与周边用人企业的匹配效率,从而实现精准就业推荐。

社区中很多就业困难人员,有的年龄偏大,获取就业信息能力欠缺;有的知识结构单一,技能有待提升;有的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空闲时间有限。基于“社区快聘”,一条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新路径,逐渐清晰起来。

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则是在新时代对于就业效率、就业方式的探索。数字化让手机找工作、在线投简历、手机面试成为可能。

我们可以看到,此前合肥人社通过社区快聘为比亚迪进行的多次专场招聘,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招聘会等形式,对求职者尤其是蓝领人群来说,扫码就能找工作,一点就能投简历,看直播就能“面对面”沟通,找工作不再需要东奔西跑,显然更能打动人。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合肥解题助就业的思路,是将就业服务的落点载体微观化、参与力量多元化、服务方式数字化。

一方面,是合肥人社等相关政府机构,积极发挥主导推动作用,落脚在“社区”等更微观的触达单元,以平台思维激活多元力量促进就业。三公里就业圈,即是联动社区机构、社区周边企业、当地产业带企业、互联网平台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比如,社区快聘已入驻支付宝就业频道,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流量优势和便捷体验,进一步触达大众群体。

另一方面,是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以技术创新助力就业模式创新。“三公里”就业圈的线上载体社区快聘,充分调用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技术,结合支付宝的芝麻工作证、直播等产品能力,以新模式面对新挑战。

经过3年建设,合肥“三公里”就业圈已覆盖全市522个城市社区,覆盖率达100%,累计访问次数超7460万,居民就业登记数96万,招聘岗位数超55万个,帮助6.4万居民实现就业。

求职者在家门口找工作、用人单位在家门口招人才、社区在家门口促进就业。更值得注意的是,扩大到全省来看,合肥助就业的解题思路,是可以被复刻到不同领域的“道”。比如,面临着较严峻就业形式的应届毕业生群体。

5月,合肥大动作发起“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诚邀高校应届毕业生来合肥就业创业。此前,安徽持续打造的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也开始入驻到支付宝平台,从学生就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向外延展为以院校为单元的助就业平台,并持续开展大型网络招聘会,助力毕业生群体就业。

产业发展为骨架,就业服务为血肉。城市抢“人”的核心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城市发展与民生幸福。引进来、留下来,看似简单的“一引一留”背后,需要的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创新与新业态发展。

而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创新,关键在人才。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文章,需要在不断提升城市硬功夫的同时,也要在就业软服务等内功上下苦功。

显然,合肥交出的答卷,已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产业与持续涌入的人才中,得到了认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