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对于巴彦淖尔来说是命脉,


【资料图】

345公里在这里流淌出

辉煌的历史与文明。

位于磴口县境内的三盛公水利枢纽

是河套千万亩良田灌溉的源头,

因此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

那为什么叫“三盛公”呢?

“三盛公”的称谓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

复盛公是内蒙古包头的第一大商号,

在各地开有很多分号,

其中在磴口三道河

所开设的分号名为“三盛公”。

随着商号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个地方就被称为“三盛公”,

“三道河”的老地名反而被渐渐淡忘了。

民间留存的“十两川银”

和“三盛公钱贴”

记载着百年老字号“三盛公”的兴盛历程。

1958年,

巴彦淖尔盟合并了河套行政区,

将盟公署移驻三盛公,

改称巴彦高勒镇。

水利部于1957年

在磴口县境内选址规划黄河水利枢纽,

定名为“三盛公水利枢纽”,

三盛公的名称就这样得以延续并享誉世界。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主体工程包括拦河闸、

拦河土坝、北岸进水闸等。

工程以灌溉为主,

兼有供水、防洪、交通、

发电、旅游等综合效能。

1961年,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竣工。

一座18道孔洞、

全长325.84米的拦河大闸

巍然耸立在人们眼前。

它是当时亚洲最大、黄河上唯一的

以灌溉为主的

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

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

特大型自流区源头枢纽工程、

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工程,

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

这项工程彻底结束了

河套灌区

“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满滩”的历史。

在这里,

黄河水是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工程很好地发挥了调节水量的作用,

根除了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旱灾害,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河套地区也成为

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

绿色农畜产品基地,

成就了“黄河百害富河套”的经典。

如今,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已经安全运行了60多年,

年均约50多亿立方米的黄河水

经由灌区10.36万条、

7级灌排渠(沟),

日夜滋养着千万亩良田,

为河套地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这里也成为

八百里河套独特的人文景观,

依托三盛公水利枢纽和

三盛公水利风景区,

迎接着八方来客

领略水利建设史上的壮美风景。

文字:王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