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专业人才。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地方需求,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上作出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

以学定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加强新工科、新文科、战略新兴性专业建设,推进传统专业转型和升级改造,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以满足地方性主动服务产业和技术发展新需求。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新标准,以一流专业为核心抓手,革新理念,转变思想,以学定教,持续改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以工作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单位。同时,借鉴“项目式教学”等先进教学理论,改革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以专业工作室为平台的教学模式运用,构建“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专业建设创新性改革与评估,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先后建立大别山红色文创工作室、人居环境工作室、传统文化工作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室及工作室30个,并在省内外建设实实训基地35个,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搭建了两个协同育人平台——信阳家居学院、美丽乡村研究院。成为开展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交流、产业项目研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大别山区人居环境改善设计、家居产品设计研发及成果孵化转化、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平台。

理念先行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艺术设计生源类型的多样化,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化,学生成长路径的多元化,要求院校针对学生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课程模块、多样化学模式和定制化考核办法,制订体现不同专业类别特点、服务全体学生成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建设具体实践中,应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发展需求,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实施专业集群化、模块化建设,采用“基础+平台+模块+拓展”的T型教学模式,将大学期间的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系统化技能建设、设计能力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拓展七大模块,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特色发展和多路径成长的需求。

信阳农林学院:持续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

深化改革 建立艺术设计“T”型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T”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两部分、七个模块组成。第一部分由公共基础、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系统化技能建设四个模块组成,属于“T”字形里层层递进的“|”笔画,涵盖基础设计能力与设计美学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循序渐进的层级搭建支撑着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第二部分由设计能力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拓展三大模块组成,依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进入到不同的工作室体制,有针对性地学不同方向的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则是从项目式教学到设计方案的实际应用与生产,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走向市场的最后一环,由于其属于并列关系,因此在“T”型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属于上方笔画的“—”。这种学不断深入与课程难度渐次递升的过程,共同构成了以工作室为基础的艺术设计“T”形教学体系。

信阳农林学院:持续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

行动为基 教研教改推进课堂革命

为深入改革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满足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基于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遵循“两性一度”标准,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与地方、行业、企业单位共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运用以工作室为单位的“项目式教学”法,推行“专业课程项目化、专业实践实战化、学生作品产品化”的“三化”实践教学,实现“学做创”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力推动工作室平台教学的顺利实施。

信息赋能,创新教学模式。将交互设计、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入课堂,创设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情境,探索翻转式、探究式和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单向到互动、从平面到立体、从传统到智能的变革升级。

统筹规划,整合课程资源。整合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易公开课、学堂在线等教学平台资源,全覆盖、全过程采集教学过程数据和学使用数据,首次实现面向2022级360余名新生课程资源开放。

信阳农林学院:持续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

深入调研,推进教学实践。学院依托工作室教学平台先后组织学生到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信阳郝堂村、信阳日报印刷厂等地开展实践教学,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深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改革。

以赛促改,检验学成果。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参照实际工作岗位项目任务,结合各类设计竞赛,将专业知识技能和应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体现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教、学、赛”的有机结合。2022—2023学年,学生设计作品获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1项;信阳农林学院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信阳农林学院:持续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

信阳农林学院:持续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

完善制度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各工作室之间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资源优势,重新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严格落实教务处规定的学分学时要求,并上报教务处审核后,先小范围试行,经专家反馈、改进之后,再上报执行。同时,建立以工作室为基础单元的交叉学学分获取政策,学生在完成本工作室的工作任务获得基本学分以后,还需全方位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进入其他工作室进行学交流,达到一定的选修学分后方能完成学业。此种工作室之间互相交叉的教育平台设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不同学科领域的探索,拓宽学生知识面,也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多元化发展与设计素养的提升。

教师依照各工作室培养方案,根据教学各阶段所需培养的能力目标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并充分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学期结束后,一方面,教师依据项目、著作、论文完成情况及课程课时量进行自评;另一方面,由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教师考核,提出教学中的不足,经反馈、改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设计工作室应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四创”教学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以后,不仅要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还需参加各种国家级、省市级设计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从实践竞赛中获取学分,由企业和导师共同参与学生课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T”型教学模式是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特点、服务全体学生使其“学有所长”的教学改革举措。项目以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为试点,受益人数九百余人,打破了传统批量化输出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兴趣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依托设计工作室建立“T”型教学创新模式,调整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向,加强培育学生某一领域的设计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郝昱玮 胡甜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