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暑期旅游热仍在持续,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奇险天下第一山”西岳华山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而在旅游热背后,垃圾处理的工作量也在不断攀升。每天20多吨垃圾,要怎么清运出山?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游客的登山体验,同时也守护着华山的美丽风景。本期《新闻有观点》对话陕西华山景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华山峪管理站站长段江波,深入了解他与环卫工人们守护华山、守护游客的日日夜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理工作每天都在做”

段江波(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华山工作多长时间了?

段江波:转业回来到现在,我在华山工作了13年,现在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在山上,我站里的环卫工有20多人,年龄在53到57岁之间。

记者:华山环卫工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段江波:我们环卫工每天起来比较早,先是捡拾路面垃圾,之后把垃圾箱里的垃圾分类装到垃圾袋,中午和下午就是打包,用扁担挑着下山到转运垃圾的转运堆积点。还要下钩捡拾沟里或路边散落的垃圾,包括饮料瓶、纸巾,每天都要清理。有深沟的地方还要放绳,几个人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我们清运垃圾都是利用下午和晚上客流量少的时候重复地做。环卫工也都不年轻了,我在运动小程序里看他们平均一天步数在2万步左右。他们不光捡拾垃圾,也为游客服务。有时候游客的手机掉了,包包掉了,都要帮忙捡拾的。

记者:您在景区工作的13年里,有没有在清垃圾的时候遇到特别危险的情况?

段江波:有遇到人员受伤的状况,磕伤、脚扭伤这种都是常见的。

“景区理解游客”

记者:在过去的13年里,您作为华山的一员观察到华山的垃圾种类是否有一些变化?

段江波:有变化。因为食品和饮料的品种不断增加和更新,垃圾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像自热锅这样的产品,里面的食物很少,但外面的包装有几层,还有加热包这些化学药剂,是不可降解的,这种情况给垃圾分类、清运带来很多困扰。

记者:华山险峻,游客攀爬需要能量补给,携带食品也是难免的。

段江波:对,不可能不让带吃的。爬山消耗体力,但是自热火锅等食物还是没有能量棒、功能饮料、面包这种能量型食品吃着舒服。景区能够理解游客,也希望游客可以理解景区的管理。我们也在想办法呼吁、解释,希望游客们上山的时候带随时都能吃、更利于消化的面包。让食品包装类垃圾减量,也给我们环卫工作减减负。

记者:游客的环保意识是否也在提升?

段江波:有的。我们这边暑假期间,主要是学生游客。 “旅游特种兵”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他们基本上会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者带走,很少乱扔垃圾。不过有时候在一些热门景点打卡拍照时,有些游客会一时激动随手扔掉一些东西,虽然不是有意的,但这些情况也有发生。不过大部分游客的素质还是相对较高的,国内游客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环卫工人清理垃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人人爱华山,人人保护华山”

记者:可否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

段江波:一直在努力,一直都在改进,领导一直都在想办法怎么把垃圾归类,怎么让垃圾运输更快捷。山上尽量不要留垃圾,因为现在华山植被保护也很重要,主要是怕污染华山的古树名木。

记者:华山环卫人的辛苦来自哪里?

段江波:说来话长,在打扫卫生和捡拾垃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深沟里捡拾垃圾比较困难,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安全。有时候我们会捡到包包、手机之类的物品。有些游客可能在爬山时不小心丢了包包、手机,晚上没有注意到,第二天有些游客还不知道物品丢失了。我们会找到身份证、电话等信息,联系游客并归还物品,这是华山人的热情。

环卫工人在树林间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记者:有什么呼吁?

段江波:华山和其他山岳景区不太一样,游客爬上山比较辛苦,下山时会感到非常疲惫。因此,他们会带上食物和其他物品,但在山上吃不掉所有食物,产生了很多垃圾,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呼吁大家上山尽量不要带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食品,带一些方便、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食品。我们相信,将来华山景区的管理会更科学,但因为景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如果将每个站点都建设成高科技的设施来清理垃圾,实际上是对景点的一种破坏。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游客在上山时产生的垃圾自行带走,人人爱华山、人人保护华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