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和公众遇到危险时,要勇于站起来,我们要有这种情怀和信念。”8月16日,国新办举行“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孙柏涛在发布会上表示,自己所学能为社会作一点贡献,为人民做一点事情,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孙柏涛直言,说心里话,遇到灾害时我们也恐惧,但我们需要磨炼出面对恐惧时异于常人,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意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孙柏涛(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数十次奔赴地震现场 愿所学能为人民做事

地震现场危险频发,隐患重重。孙柏涛的每一次逆行出征,向险而行,都为更多的人赢得了向死而生的机会。

孙柏涛从事地震工程的研究已有37年之久。目前,他主编和参编了十几部国家规范,还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从1996年至今,孙柏涛参与了数十次国内外地震现场的救援工作,包括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国际救援。2015年的尼泊尔地震,他受商务部和地震局的派遣,评估了尼泊尔8.1级地震的损失情况。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地震现场待了99天,跑遍了每一个角落……

在地震灾区现场,第一要务是救援。孙柏涛运用工程结构知识,协助救援队以最安全的方式将民众从受损、坍塌的建筑中解救出来。在救援工作完成后,他还要对灾区的房屋进行安全鉴定,解决现场民众的住宿问题,并且,按照应急管理部和地震局的要求,划定地震烈度及影响场,同时评估地震损失,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孙柏涛分享,作为一个应急管理人应该把守护安全当成一种自觉。社会和公众面临危险的时候,我们是站在前排的战士。

那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士呢?他认为:“应该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当社会和公众遇到危险时,要勇于站起来,我们要有这种情怀和信念。第二,说心里话,遇到灾害时我们也恐惧,但我们需要磨炼出面对恐惧时异于常人,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意志。第三,在平时训练中培养本领,在应急响应中能有应急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技能和方法。”

“所学能为社会作一点贡献,为人民做一点事情,人生就是有价值的。”孙柏涛表示,自己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爱与自豪,将会继续保有守护公众安全的自觉与信念。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高米店站站长潘照虎(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在国外,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力量”

1987年出生的潘照虎现任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高米店站站长,胸前的十几枚奖章光彩夺目。参加消防工作15年以来,潘照虎一共参加各类灭火救援任务3000余起,解救被困群众400余人,执勤参加重大安保任务50余次。2019年,潘照虎成为了中国救援队的一员。

今年年初,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潘照虎随队赴土耳其震区,参与了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这次救援任务中,中国救援队共救出6名幸存者。“我们到达现场后,就有当地的队伍找到我们,说有一名孕妇被困,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和国外的队伍合作开展救援。”潘照虎说,正是这次救援,让中国救援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

潘照虎说,这名孕妇当时被埋压在废墟下八九米处,而且通道非常狭小。考虑到被困者的特殊情况,中国救援队制定的方案是扩大通道,保证被困者安全转移。救援队员要利用不同的破拆工具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破拆作业,还要保证通道安全稳固,能够抗住余震的冲击。于是,中国救援队在打通通道的过程中,边破拆边做支撑加固。当这名孕妇被安全地营救出来时,已经是凌晨2点多。

在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国救援队营救的最后一名幸存者也让人印象深刻。这位幸存者被埋压的时间已超过150多个小时,远远超过了“黄金72小时”的最佳救援时间。在救援过程中,当地发生了3次特别强的余震,旁边的废墟也在不断地掉落建筑碎块。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原则,中国救援队顶着余震与死神赛跑,经过4个多小时的救援,终于成功将这名被困者营救出来,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国际救援队伍的高度赞许。

“在国外,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力量。”潘照虎说,在国际救援任务中,中国救援队获得了当地政府、群众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一些难度较高的救援任务中,许多人专门找到中国救援队寻求帮助,这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救援队能力的信任。“我和我的队友会更加刻苦训练,提升专业救援本领,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责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