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历阳镇兴圩村位于和县西南部,三面环河,南有太阳河,北有得胜河,西有八字河,东临万寿村,滁马高速穿境而过,总面积7.7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全村耕地面积6178亩,水塘沟渠面积460亩,农业生产以水稻、粮油、大棚蔬菜和畜牧渔业养殖为主。


【资料图】

翻开兴圩村的集体经济账本: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2021年,24.55万元;2022年,102.61万元;2023年预计120万元。从2020年到2022年,兴圩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十万元到百万元的跨越式增长。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兴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凭着敢想敢干的魄力,硬是让村里的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产村”到如今的村级集体经济“破百万元村”,兴圩村用行动给出了致富答案。

破题落子 小木耳带来大财富

今年春节前,一批产自兴圩村的黑木耳被打包装箱,整整有47箱之多。这些黑木耳装上了货车,被运往了安徽工业大学。

“这一车给村里增收了7万元左右。”说起当时的一幕,兴圩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郭道江依然感到很开心。小小的黑木耳,成为了村里的“明星”。

作为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2021年之前,兴圩村是没有其他产业的。每年有限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让村干部无法展开手脚为村民做事。

必须想办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收入搞上来!2021年夏,村里一处废弃的学校引起了村党总支和驻村工作队的注意。这块地闲着也是闲着,能做点什么呢?能不能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点文章呢?围绕这块闲置的土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燕和郭道江及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一起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种粮食,有的说种蔬菜。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种黑木耳!

“种蔬菜虽赚钱,但成本高、技术性较强。种粮食成本虽小,但收益不高。”郭道江说,种植黑木耳,投资不高,程序不算复杂,自己的同事在驻村工作中也有种植黑木耳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销路方面,除了市场的需求,还有市、县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销路不成问题。

说干就干。2021年9月,驻村工作队向上申报此项目并获批,2022年5月开始建厂房,很快,14间厂房一字排开,其中包括黑木耳生产、加工、包装、储存以及预留的电商直播工作间等。接着,村里又在此修建了一条3.5米宽、200米长的道路,平整土地,开挖沟渠,搭架子,引进黑木耳菌棒。2022年9月,兴圩村黑木耳产业园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

2022年,兴圩村共种植黑木耳菌棒1.5万棒,根据去年黑木耳市场售价,兴圩村黑木耳产值达到了21.7万元,还吸纳带动了近50名脱贫户及居家待业人员就业,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

“我们兴圩村黑木耳特意注册了4个商标,分别用于餐饮、超市、零售和电商。”郭道江说。

“村民们都很认可我们的黑木耳产业,产业园二期的16亩土地目前也已经流转好了,今年9月将种植4万棒黑木耳菌棒,估计产值达到35万元。”王燕说,黑木耳经营所得利润将全部上交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村内小型公益项目建设和困难群众救助等。

融合发展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黑木耳产业的发展,为兴圩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了个好头。但黑木耳的种植、采摘和收获具有季节性,一年中会出现“空档期”。如何利用好“空档期”,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兴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近日,在兴圩村大杨自然村的一处藕田里,村民们身穿防水服,齐心合力,俯身挖藕。不一会儿,水面被挖出的藕种覆盖,大家再将藕种分批有序地移栽进附近的藕塘里,现场一派忙碌的劳作景象。

看似寻常的一片藕塘,“前生”却是布满了垃圾和淤泥的一片荒地。“谁能想象,昔日的垃圾地如今变成了丰收莲藕田。”见证这一切变化的大杨自然村网格员方明兴一边在藕塘边安装围栏,一边高兴地和记者说着。

藕塘的开发,方明兴是参与者之一。翻土、清理垃圾、打水泡土、施肥……种植之前的所有工序都是由他完成的。“这10亩藕塘采取合作社模式进行经营,种植前,村里还特意派我到石杨镇家庭农场学习种藕技术。”方明兴告诉记者,藕苗种植是一次性投入,收完一茬后,只需做好水量控制、虫害预防等工作,来年6月便可收到第二茬莲藕了。“今年一亩田我们投放了约350公斤苗子,预计亩产1500公斤左右,如果长势好的话,今年七八月份就会有收成了,到时翠绿的荷叶连成一片,还能提高村里的颜值呢!”方明兴说。

莲藕种植不仅美了当地村容村貌,还成为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个新产业。这也是继黑木耳之后,兴圩村在特色产业种植方面的又一次积极探索。

不断挖掘乡村自身价值,变废为宝,让土地“生金”,兴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的占比,努力实现三产融合,眼下,他们又开始谋划黑木耳产业园后面的一块土地。

“王总,您看我们这里,将来可以继续种植黑木耳,这片有个池塘,可以作垂钓区,葡萄架我们也搭起来了,桃树、梨树也种下去了,芦笋大棚的建设可以放在这个区域……”4月中旬,兴圩村接待了一批客人。用王燕的话来说,这是兴圩招商引资的“贵客”。

王燕口中的“王总”就是和县本地有着多年芦笋种植经验的王升亮。为了把王升亮请来,王燕可是费了不少心思,花了不少时间。“我们想在村里建设芦笋种植基地,开展多种经营,拓宽我们的增收渠道。”王燕说,基于黑木耳产业园的建设,村里想把产业园后面的这块地打造成一个农耕文化园,推进农旅融合,并以创建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农业教学、实践文化体验、一亩一学和灵脑巧手等产业板块,努力打造以农学实践为特色、生态教学为驱动、多元投入为主体的特色农学劳动教育实践综合体。

抱团取暖 强村富民更有盼头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了兴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决心和勇气,还有他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魄力。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们村里有大宗农作物水稻、辣椒,也有经济作物黑木耳,我们还准备发展芦笋产业,同时美化我们的村容村貌,让人来得了、留得住。”王燕说,乡村振兴,也得做好“联合文章”,学会抱团发展。

近年来,在兴圩村周边,万寿村的大棚蔬菜、太平村的羊肚菌种植和草莓采摘成效明显,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也功不可没,好的资源如果实现辐射共享,岂不更好!

王燕说,目前,周边几个村的书记也在一起思考,如何打响历阳镇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我们想利用村里的‘兴圩集市’,设计我们专属的农副产品品牌LOGO和包装,制作农副产品‘大礼包’,开展农产品的联合销售,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历阳的农副产品。目前,我们的农副产品LOGO正在设计中。”王燕表示。

放眼望去,如今的兴圩村,如同这生机勃勃的春天一样,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产业不仅有了,还实现了多样化;路不仅修好了,还拓宽了;路灯装上了,晚上也亮堂了;足球场和体育运动器材配齐了,村民们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王燕坦言,兴圩村有如今的成绩,还是得益于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这不是一句口号。依托自身资源,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学会借力抱团发展,兴圩村始终紧盯市场,找准发力点,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积极兴业态、树品牌,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容村貌美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图/记者 黄莹 高莹 庄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