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很多话题都离不开“不确定性”这个核心,大家都在寻找“确定性”的答案。气候变化就是全球正在共同面对的“不确性”之一,而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当下需要攻坚的时代课题,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塑造未来的世界打开了想象空间。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在“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分论坛发言(记者张慧娟 摄)
对于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之间的关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说,新能源的革命带动新基建的革命,进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这一切都始于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智慧转型、共享融合转型之下的“能源出圈”。
宋海良说:“所谓‘能源出圈’,能源加交通就是‘交能融合’,比如我们正在做的绿色航道、零碳港口,这些生动的例子都是能源加交通。还有‘东数西算’,就是新能源跟数字的融合。还有能源跟工业的融合,将来的化工厂、钢厂等耗电大户都要向新能源转化,而且都要向数字智慧转化。现在,新能源是基础和前提。未来的楼房、未来的电厂,不仅仅是叫楼房和电厂,而是绿色低碳的终端产品、是数字智慧的终端产品,是共享的终端产品。”
“能源出圈”,发展空间或许比一些人想象中还要大得多。高铁是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现在,从事铁路机车车辆生产的中国中车集团开辟了一条新的赛道——轨道上的交通企业也开始生产风电装备了。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楼齐良介绍:“我们一直说风电装备是‘竖起来的高铁’,风电装备里用到的变流器、齿轮箱是高铁的主要零部件。我们中车也做叶片、定做电机,我们的产业链现在是最完整的,因此我们从轨道交通就转向了风电装备的产业。在产品创新的领域,我们最重要的是瞄准了智能产品、智能风场。绿色化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记者许越淋 摄)
基于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新基建赛道的拓宽也让新能源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截至目前,“东数西算”工程的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已经全面开工。那么,未来支撑高精度、高效率算力的能源从哪里来?庞大的算力运行如何避免过度碳排放?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说,“东数”之所以“西算”,就是为了解决能源资源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算力中心耗电非常之大。算力中心的成本中,电力的成本大概占60%~70%。西部的能源资源很多,尤其是绿色能源,又比较便宜,所以要把算力的成本降低,就会把大量的算力吸引到西部。”刘韵洁说。
不过,要想让东部的数据高效地享受到西部的资源,就需要提供更加稳定、安全的网络。刘韵洁认为,这将是未来新基建的进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