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南京金鹰美术馆于3月10日携新年首展“星象魔法”与每一位热爱艺术的观众重新连接。作为中国中生代代表策展人,孙冬冬邀请了陈飞、陈哲、郝量、何翔宇、胡晓媛、刘玗、刘月、仇晓飞、沈心怡、童文敏、王郁洋、王光乐、王梓全、徐累、徐渠等15位不同代际、不同创作媒介与观念的艺术家,旨在以创新性的主题,具有互动感的呈现,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别样故事。
展览现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星象魔法’的灵感源于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朝闻道》所涉及的,我们人类自古以来对于宇宙终极问题的追求与探索”,策展人孙冬冬概括展览主题的灵感来源时称,小说中描述的“三十五万年前人类祖先开始仰望星空的时刻”在他看来是从自然现象追问世界本质的求知过程,也是一个从天文内在于人文的文明过程,但难以获得解答的终极疑问带来的启示则是“于我们而言,现实仍是一个魔法”。而当观众身处于南京金鹰美术馆52层高空中的物理空间位置,玻璃幕墙外的风景直观地提示着观众所处的时空维度,这样的维度也和作品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本次展览如孙冬冬所言,在犹如“由思维与心灵营造的精神场域中,我们可以看到分殊的主题、观念、符号与形象,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星丛情境,复现与回溯人类从远古以来的生命共相。”
展览的叙事起始于序厅王郁洋的作品《柏拉图的立方体》,在永恒与运动的思辨中,打开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复杂对话。进入主展厅,徐渠为展览委托定制的大型装置《触碰》,通过一对机械臂上的现代行星影像,隐喻了上帝创造亚当的时刻,将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引向一种知性深处,同时在他的绘画《尘埃》中,又在从太空对地球的回望中,将向外的目光反射回观察的主体。与之对应的,徐累的《世界的重屏》装置绘画,以重屏的观念形式,穿越不同文明的文化景观,从世界的角度,反思当下的全球关系。这种基于空间意象的思考,同样呈现在童文敏、刘玗的影像作品中。童文敏的行为影像作品《温度》所唤起人类身体内在的洪荒气息,在刘玗的《假使叙述是一场洪水》被诠释为人类文明共享的神话叙事模型。
展览现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如策展人孙冬冬所言,“再精微的个体,也在讲述宇宙的故事”,何翔宇的雕塑《Mia》,将展览的叙事引向时间性的时代际遇与生命意义的讨论。胡晓媛的装置《石疑|再见,永恒 四》与仇晓飞的绘画《革命之榻》以及《穹顶》,通过对人类文明符号的挪用与组装,在时间的流动中,捕捉时代给予的个体感受。同样作为一种“内省空间”,郝量的绘画《套数·秋思——晨昏》,在元曲的意境中,感应万物共情,古今同心。这种时代所蓄积的情绪,在王光乐的《红磷》中得到一次释放,在与观众的参与和交互中,磷皮上的划痕,火柴点燃的火焰,像流星一般划过“内在的天空”。希望与烦恼,作为一种日常情态,在陈飞的绘画《超自然》与《小周末》中,则是另一种充满戏剧性的现实的“魔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月的《起源》,以物理学的形态,重新将时间拉回到宇宙的尺度。而陈哲的特定场地装置《夜空中的最后?程》,卷轴般的形式出发,同样是在超越人类生命时间的尺度中,去识别、连通生命的普遍经验。在沈心怡的《洋葱大师》中,生命展现出一种徒劳的自我娱乐;与之对应的,王梓全的委任创作《瞬息,呼吸的存储器》,将亘古的生命欲望转化为一种想象未来的技术动力,通过环绕大厅的轨道,串联起“星象魔法”的时空之旅。
当代艺术犹如一个缩影,以包容的方法尊重着不同的价值观、思想和身份,在金鹰美术馆营造的“星象魔法”世界中,观众与未知世界相遇,而作品自身在发声,同时也在彼此共鸣。立足于这个承载艺术、介于天空与大地间的场域,“星象魔法”希望打破当代艺术叙事中既定的条框与规则,重构叙述空间,也为更多观众带来新的可能。(李雪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