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2月11日,2022年国际灾害预警科技与服务创新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减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灾害预警领域的250余位嘉宾通过线下与线上形式参会,围绕多灾种预警技术、政策、法规、管理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本次论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中国参与举办多灾种预警会议。

在专家主题演讲环节,国家部委、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科研院所的15位国内外灾害预警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多灾种预警与地震、山洪、滑坡、泥石流、山火等单一灾害预警科技最新进展进行了主旨演讲,并就国际灾害预警跨部门协同、灾害预警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灾害预警与应急指挥的协同互动、新形势下的预警管理体系建立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专家表示,本次论坛内容从科研、技术、平台、应用,再到政策、法规、产业,观点丰富、交流深入,其举办将助力国内外多灾种预警技术、应用、政策、法规领域的交流和创新,提升我国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推动国际多灾种预警科技及应用迈向新的阶段,使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共创共建更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龚宇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川省在地震、气象以及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全方位早期预警服务方面,尤其是把灾害预警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灾害预警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这需要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科普等方面都下功夫,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我们预期未来5至10年,能够使全灾种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让百姓走到哪,灾害预警服务就保护到哪。”

“多灾种预警技术和服务的提升,将是今后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上的重点工作,也是未来国际社会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清认为,自然灾害研究涉及多学科,一定要从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深入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提高大家的参与度,同时要从科研走向服务,只有服务好大众,减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失才是最大目的。

“多灾种预警既是技术又是政策,这需要技术团队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此次会议表明,应加强政府与技术单位之间的协同,更好地在中国乃至全球更多的国家建立灾害预警体系,让所有的民众在灾害前都能够收到预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损伤,这实际上也是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表现。”作为此次论坛主办方,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负责人王暾介绍,截至11月底,“四川智造”“成都智造”多灾种预警成果已预警974次自然灾害,包括75次破坏性地震,以及滑坡、泥石流、沉降、山洪、山火等。

王暾表示,未来希望在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能够更好地发展战略预警体系,通过在全球的应用和良好的示范,彰显中国在多灾种预警领域的影响力,既服务国家安全,同时也服务国家的灾害预警产业和应急产业。(总台记者韩民权 张宏达 夏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