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了《浙江省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行动计划(2022-2024年)》,文件将于8月1日起实施。


【资料图】

《行动计划》提出,浙江将以工业企业、园区为主阵地,以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为主抓手,大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装备,全面促进全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经过三年努力,力争为工业企业组织开展节能降碳诊断服务15000家以上,组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6000项以上,其中省级重点项目300项以上;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碳排放、水耗分别下降10%、12.5%、10%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2023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行业重点领域达到能效基准水平产能比例达到100%,为有效推动2025年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达到50%打下坚实基础。

《行动计划》提出了推进浙江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的四大重点领域。

工艺装备节能改造

提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和企业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产品、生产线、车间和工厂项目。

设施配套升级

包括各类园区、企业的硬件设施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和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碳排放管理平台等软件系统。

新能源推广应用

包括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海洋能、氢能、多元储能及多能高效互补利用等方面内容。

资源循环利用

包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机电产品智能再制造升级、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内容。

同时,提出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的七大行动和16项具体工作任务。

实施“万千百”项目推进行动

开展万企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到2024年,完成“一对一”入户诊断服务15000家以上。

实施千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强化项目清单式管理,到2024年,组织实施300项省级重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各市、县(市、区)组织实施6000项以上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企业改造后碳排放及能耗标准确保达到标杆水平,工业建筑新增屋顶光伏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

打造百个绿色低碳工厂。省、市、县联动分级推进绿色低碳工厂建设,到2024年,新增省级绿色低碳工厂300家。

实施重点行业升级行动

推进重点领域能效对标。到2023年底,重点领域能效基准水平产能比例达到100%,为2025年底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达到50%以上打下坚实基础。推进重点行业改造提升。推行重点行业用能预算化管理,研究制定阶梯电价政策。出台高耗能行业企业能效措施指南。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供热锅炉,推行集中供热。

实施低碳技术攻关与推广行动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以新一代清洁高效、绿色低碳、可循环生产工艺装备为重点,引进吸收并开发电能替代、氢能应用、高碳原料替代等先进低碳技术,到2024年,实施一批省级节能降碳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实施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动

推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到2024年,完成2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力争到2024年,培育省级无废工厂200家,节水型企业2000家、标杆型节水企业300家、水效“领跑者”9家、节水标杆园区10个;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10%以上。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推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规模化和精细化发展,落实行业规范条件制度,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实施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提档行动

发布《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相关报告编制指南》,督促指导相关园区因地制宜分批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组织对各园区循环化改造绩效进行评估,分类确定园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遴选年度循环化改造典型园区。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园区。研究制定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建立“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到2024年,新增3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实施节能降碳数字赋能行动

加快工业碳效码推广应用。依托工业碳效码应用,精准识别高碳企业,将其纳入重点节能监察名单,依法开展节能监察。深化数字化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能源在线监测力度,充分利用能源大数据中心、节能降碳e本账对“两高”项目实施监管。

实施节能降碳服务生态构建行动

组建省级节能降碳专家库。建立覆盖各主要行业的节能降碳专家智库,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为全省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作提供规划咨询研究、行业标准制定、技术知识培训、项目评审验收,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推广论证等专业服务支撑。培育节能降碳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建立绿色制造在线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省级工业节能降碳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节能服务市场化运作。

《行动计划》还要求加大财税支持。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对节能降碳工作的支持,每年统筹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对列入省级重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的项目优先安排中央有关专项资金和省级相关资金支持。

各地要统筹工业与信息化等相关专项资金,强化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支持。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