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12年,营收增长逾 74 倍,净利润增长 40 倍。


(资料图片)

12 年,从变频器起家,逐渐成长为如今的工控巨头,应用工艺技术横跨工业自动化、电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是全球份额第一的电梯一体化控制器供应商、国内份额第一的伺服系统和高压变频器供应商、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龙头……

汇川技术究竟如何步步突破,实现高速成长?

面对这个问题,汇川技术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宋君恩认为原因包括——“深耕行业,把握住每一个细分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保供保交付’、‘产品综合解决方案’等优势”和“持续组织变革、管理优化,以流程、高效的组织形态积极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障核心产品盈利能力稳定”。

此外,在宋君恩看来,资本市场对于公司发展至关重要,不仅使得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也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发展机遇,包括品牌建设拓展市场,增加资金实力吸引国际化人才,为公司基业长青提供助力等。

汇川技术于 2010 年 9 月28 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当年,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归母净利润1.03亿元。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最新的一年的财报数据中(2022年),前述指标分别达到230亿元、43.19亿元。

其中,2010年-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速达到34.75%,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28.83%。市值水平也水涨船高,如果按照上市时71.88 元/股的发行价,发行后 1.08亿股计算,公司上市时总市值约为 77.63 亿元,但截至 2023 年 6 月 14 日,汇川技术总市值已增长至1571.41 亿元,增幅近 20 倍。

借力资本市场实现更好发展的同时,汇川技术也重视回馈投资者。上市以来,汇川技术累计现金分红13 次,合计金额达到56.36 亿元。

“三次融资”、“六次股权激励”助力战略转型

据宋君恩介绍,在上市之初,公司便制定了转型与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五个维度:

一是从单一变频器产品供应商向综合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延伸;二是由服务于传统设备制造业向新兴设备制造业、重型装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领域延伸;三是由技术营销向品牌营销延伸;四是由内生发展向外部兼并延伸;五是由专注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延伸。

“借助于上市后资本市场给公司带来的资金和品牌优势,公司顺利完成部分战略转型目标,并取得了快速发展。”宋君恩说道。

公开资料显示,上市以来,汇川技术实施了 3 次融资和6 次股权激励。

三次融资中,IPO募资净额约为18.58亿元,主要用于产能扩建、投入技术中心和营销网络中心,投资并购和建设办公场地,其中的多项收购,为汇川技术伺服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1年4月,汇川技术利用募集资金投入3000万元,收购长春市汇通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整体资产,获取伺服系统中必须使用的编码器技术,在此基础上,公司又攻克了更高位数的编码器技术,提升了伺服系统性能;2012年3月,公司投入1650万元成立合资公司江苏汇程电机有限公司。通过此次投资行为,对提升伺服电机质量和供货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2013年9月,汇川技术还利用募集资金11000万元收购宁波伊士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40%股权,从而掌握注塑机控制技术,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注塑机行业领军地位,同时为全电动注塑机时代的到来做好技术储备。

据宋君恩回忆,通过上市后的投资并购和持续研发投入,使得公司的产品线得到了延伸,伺服系统、控制系统、永磁同步电机等产品的销售得到快速增长。

年报显示,2022年,汇川技术的变频器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降至19%。公司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缩小了与国际主流品牌之间的差距,而且可以向客户提供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编码器、永磁同步电机、人机界面等产品,市场地位得到了迅速提升。

2019年,汇川技术重组时定增募集配套资金3.06 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020年,公司再次定增融资21.06亿元,用于收购控股子公司汇川控制49%股权、产能扩建及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工业软件技术平台研发项目、数字化建设项目等。

目前,除收购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及补流的资金已支付完毕,其他三项还处于建设过程中。

其中产能扩建项目中,预计将为汇川技术新增中高压变频器产能0.2万台/年,低压变频器产能115万台/年,伺服驱动器产能135万套/年,达产后年均销售收入(不含税)为36.15亿元。

而 6 次股权激励,也让汇川技术的人才吸引力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4793人,与2010年6月30日的181人相比,增长了25倍。

宋君恩认为公司的转型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公司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管理优化的根本,“通过资本市场,不仅能让海内外的优秀人才更好地了解汇川,而且公司也有能力提供更加优厚的薪酬和更好的股权激励政策吸引这些人才。”

智能化是未来趋势,工控产业发展潜力大

进入 2023 年以来,基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下游需求表现较为疲软,汇川技术一季度经营面临了一定压力。

期间,汇川技术实现营收约47.82亿元,同比增加0.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47亿元,同比增加4.15%;但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25亿元,同比下降10.42%。

宋君恩向记者回应道,2022年12月及2023年1-2月,公司的订单增速相对较低,导致2023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基本持平;同时,虽然毛利率同比出现上升,但由于三费增速高于收入增速,利润增速也较低。

宋君恩坦言,2023年公司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但这两年,公司做了较多组织的调整以及市场的延展,这样的布局更多地是在规模变大的同时搭建更敏捷的组织,应对市场变化,“我们2023年的经营目标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4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30%。”

中长期来看,宋君恩对于工控产业的发展保持乐观,“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虽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国制造业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在先进制造领域与海外的差距仍然巨大。在追赶的过程中,工控相关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潜力。”

在他看来,制造业的趋势一定是沿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为了向客户提供符合制造业发展趋势、满足其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汇川仍在强化“电芯”的基础技术平台,并基于此构建能源产品、工业软件产品等新的产品平台,再结合汇川自身的变革管理经验、数字化转型经验的输出,实现智能工厂转型升级的客户价值。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以来,随着补贴退坡和需求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陷入波动。

宋君恩坦言:“针对今年的这个市场格局,确实就是由于今年的整体增速不像过去两年增速那么大了,所以大家要来抢这个市场份额,各个车厂都会相应出一些政策,比如找供应商谈价压价,或者考虑自研动力总成等关键部件。这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经营压力。”

面对产品价格被压制等问题,汇川技术也在有策略地采取应对措施。

“比如,我们考虑跟规模做绑定,或者在部分车型上通过使用国产器件替代原来品牌,让自身成本降低,并同时让利给客户。在车厂进行关键部件自制方面,考虑到自制背后各家主机厂的目的不一样,我们会针对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来满足客户真实需求。”宋君恩说到。

展望未来,宋君恩指出,将围绕公司上述长期发展战略,设定明确的资本战略,通过产业并购、CVC基金、分拆上市等方式,借力再融资、重组、银行贷款等多元渠道,通过聚焦产业上下游,搭建产业生态圈,实现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的相互促进,推动公司构建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及解决方案能力,从而支撑公司战略实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