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诸多风险,比如市场风险、劳动人事风险、税务风险、合同履约风险等,这些风险都可事先运用法律手段加以防范和化解,使企业可以不发生或在发生后大大减少损失。但是中小企业往往忽略法律风险的防范,想等发生了问题或有了纠纷后再解决,孰不知,这会大大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甚至会发生企业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风险。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小企业从设立之初至经营中的
(资料图片)
常见法律风险有如下几类:
01企业设立风险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从规模、股东责任承担范围等角度区分,企业主要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两类公司在设立时需具备不同法律条件也需履行不同的法律程序,因此在设立企业时,企业的发起人是否对企业设立的法律要求有充分的认知及预先安排,是否相应履行了设立企业的义务以及发起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都直接影响拟设立企业能否完成设立登记以合法合规从事市场经营活动。
02合同风险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签订合同是企业将经营中商务谈判落地以及评估履约情况最主要的形式,故合同风险是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我国民法典对在合同成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均作了相对明确的规定,企业在作为合同主体签订合同时,如忽视相应规定,发生争议时,一方或双方利益都可能受到损失。在与企业经营者的沟通中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在合同的审查、签订、履约等环节均缺乏管理。有的企业为了提高效率,把公司合同专用章交给业务人员随身携带,签合同前对合同条款不审查,合同签订后对合同文本也无备案管理制度,一旦合同相对方发生违约,将面临应收账款收不回,经营利益大打折扣甚至承担损失的风险。
03知识产权风险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特别是技术型企业,往往都手握有专利、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一旦泄漏,企业将丧失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掌握了公司的技术秘密或者其他商业秘密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并商业秘密关键技术泄露给企业竞争对手,这种情况给一个企业的打击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做好制度设计。
04劳动人事管理风险
企业的运营离不开人,每一个企业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用工问题,从发布人员招聘公告、设置录用条件、人员面试到试用期考核、转正录用,再到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每一个阶段及环节都需遵守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企业的任何违反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劳资争议的导火索,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05企业并购和融资风险。
企业发展壮大往往要进行并购和融资,并购涉及公司法、税法等多个法律,操作程序复杂,产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较高。此外,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经常面临融资困难,传统银行贷款方式获得融资受限于融资额度、企业自身实力,企业自身通过资本市场等方式直接融资又需跨越更高的直融门槛,难度更大。因此,面对经营的资金压力,有些企业可能通过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企业对出借主体、资金来源的信息差甚至不合理的高息等,都会成为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这些企业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往往直接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走向破产。
06提供担保的法律风险
由于生产经营需要,许多企业都采取民间借贷的方式融资,一些中小企业磨不过朋友请托、人情事故,在未考虑被担保方经营情况和还债能力的情况下就草草地为其提供担保,而这种盲目担保的恶果往往在"关系户"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致使担保企业无奈承担担保责任又追偿无门时让企业自身陷入困境泥沼时,最令企业后悔和绝望。
07企业涉诉法律风险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法治建设日益完善,企业在发生纠纷诉诸法律已成为常态,企业无论是主动起诉还是被动应诉,都应当了解相关程序法与实体法方面知识,以保证自己的诉权和实体权益不受侵犯,坦然面对法律争议,防止企业因为不熟悉基本法律知识和诉讼或仲裁规则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在企业外部,企业也存在因自身的经营不规范遭受工商、税务、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处罚的风险。各种因侵权行为产生纠纷等也可能发生在中小企业身上。
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防范法律风险就要主动出击。对于企业外部风险,由于其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不能完全杜绝,但要随时注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对于企业内部风险,其引发因素是企业自身是能够把控的,因而应当成为防范的重点。
企业防范法律风险
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增强企业经营决策者和员工整体的法律意识。
作为主要做出经营决策的人员,实际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对法律风险的关注和识别对企业经营直观重要,如果经营者为追速度和效率而忽视法律风险,结果可能是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经营决策制定后,企业员工负责执行落实,不同员工岗位和工作内容,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不尽相同,所以,还需要因“岗”制宜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岗位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只有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都储备了相当的法律意识,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减少企业经营损失。
二是,建立重大经营活动法律审核制度。
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区分经营活动的重要性,对重大经营活动,应当有内部法务风控审核或委托外部法律顾问对经营活动中涉及的法律文件、法律事项作审查。以生产型企业为例,首先要在采购、销售环节上,参与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以降低项目风险。其次,还应对各项开支行为进行严格审计和法律审查,杜绝违法开支现象,提高财务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三是,规范合同管理,建章立制。
合同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法律文件,做好合同管理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基础工作。对合同的前期商务谈判、合同条款磋商、签订、履行作动态管理,分阶段、按环节制定规章制度,做到事前审、定期考,随时查,有问题及早通报,尽早解决。企业经营中,往往造成应收账款滞缓、催收力度弱的原因是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信息差,导致财务不知道业务合同签订情况、付费节点。因此,在企业的合同管理中,应当做好合同台账写明合同履约关键节点并进行各部门共享,实施合同全流程管理,做好全程信用风险控制。
四是,谨慎担保。
担保是为保证债务实现,合同向对方履约等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对增加交易信息、保障交易安全非常重要。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为他方提供担保时,均应当明晰担保的的内容、范围、方式、程序、担保实现的情形等关键要件,利用好这一措施。中小企业在接受担保时,应从程序、实体两方面作审查,如担保提供方是否已就对外担保事项做出有效决议?提供担保的财产权属情况?担保方的主体经营情况等。中小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时,要充分谨慎考量担保必要性及担保风险,必要时可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以尽可能降低担保实现后我方追偿权的落实,降低合同担保风险,保障企业安全。
五是,重视证据,随时注意证据的收集和保存。
俗话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的意识缺乏导致一些中小企业一遇纠纷便陷入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说的困境,在纠纷的处理中吃尽苦头,造成无谓损失。因此,中小企业应当重视合同文本、财务凭据、往来函件等的留存、整理、归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争议成诉,就能及时查阅合同文本、往来函件、交易凭证等作为诉讼中的证据,在诉讼中有理有据。
六是,健全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在处理劳动人事纠纷中避免被动。
相较于外部经营风险,企业往往容易忽略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合规管理,进而发生劳资争议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目前中小企业被劳动者提起仲裁的劳动争议仍集中在未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已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规定的事项,可以说是犯了最基本的错,吃最不值当的亏。在社会整体法治建设已到新高度,劳动者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也相应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改变老旧观点,劳动用工必须依法合规,做到“安内”,才能攘外。
七是,建立其它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做到未雨绸缪。
除了前述六项工作外,中小企业应该在公司法务风控或法律顾问的帮助下,结合企业经营实际,相应建立健全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等法律事务的管理制度,理顺流程,防范各类风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要及时发现和掌握可能存在的工商、税务、安全以及各类监管等执法风险;同时在办理企业各类证照资质、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注册注销等事务中,也应聘请法律顾问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协调。
在国家治理全面法治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在经营中的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企业经营者要有足够的法律风险意识,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才能控制法律风险,使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