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线进校却“逆袭”保研清华、“双非”院校背景成功“上岸”港中大、“八十面玲珑”的学霸竞赛科研两不误……他们用本科四年的拼搏,在这个毕业季收获了学术“晋升之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可以筑梦逐梦的地方,只要你敢想敢拼。
■李金鹏
(资料图)
■何夏怡
■李舒晴
■董方琪
●李金鹏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峻德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
压线进华工的他
一路“逆袭”保研清华
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迎来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峻德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2019级智能制造工程本科生李金鹏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已被保研至清华大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专业的李金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作为队长带队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一等奖;荣获“十大三好学生标兵”、何镜堂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谈起过去1400多天里和广州国际校区一起成长的感受,李金鹏用“速度”“深度”“气度”和“温度”进行了概括。“和校区共同快速的成长里,我体会到了华工的速度;在先进的育人理念里,我体会到华工的深度;在红色文脉背景下,我体会到华工的气度;在学习生活的各个细节里,我感受到了华工的温度。”
从压线进华工到二次选拔进国际校区,再到保送清华,李金鹏一路“逆袭”。一开始,他也迷茫过,在导师的启发下,他找到了兴趣所在,确定了人生目标和方向。“大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有了更高的眼界,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拥有更加明确的规划。”他说,“我们学院的目标是‘以智能工程之力改变世界’,我也希望用我的技术,用科技创新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让‘双碳’目标早日实现,建设一个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何夏怡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从“双非”院校到港中大
丰富履历助她圆梦
作为广州大学优秀毕业生之一,何夏怡已经稳稳拿到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的入学资格。
受近几年疫情影响,香港许多高校的入学门槛纷纷提高,对申请学生软背景的考察也更为严格。本科就读于“双非”院校的何夏怡,是如何成功“上岸”港中大研究生的呢?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何夏怡在本科期间就到多家传统媒体实习,并独立发表文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制作的扶贫微纪录片获得了广州市级奖项。这些丰富的实践充实了她的软背景,成为她成功申请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
如何成功申请香港高校的研究生?何夏怡认为,努力最关键,但方法也很重要。
在本科学习阶段,尽可能地获取和利用好学校和学院提供的资源。“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和学院的老师交流,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开阔视野,并把握住所有与该学科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何夏怡说。在选择升学方向时,应充分考量自身兴趣,并且抱着拓宽自己认知的初衷去进行所有的专业实践,要积极参加暑期实践等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丰富自己的履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富有意义。
最后,何夏怡建议,个人简历要尽可能展现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自己与申报学校及申报专业的适配度,“特别要避免使用同一个模板去海投,应该瞄准目标,精心准备,通过作品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
●李舒晴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师范)专业
“八十面玲珑”的学霸
“遇到机会就要试试”
“她不是‘八面玲珑’,她是‘八十面玲珑’。”这是朋友对李舒晴的评价。
在李舒晴的名字后面,是一连串华丽的成绩:华南师范大学2023届“百优毕业生”,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校长荣誉年度学生,连续四年获华南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一等奖,在Nano Energy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5篇;曾以负责人身份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银奖、省赛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省赛金奖。如今,她已经通过普通类推免第一保研至复旦大学化学系。
本科四年,她将每一段时光缝隙都填得饱满而充实。初入大学,她埋头于专业学习,连续四年保持着专业绩点第一的“战绩”。进入大二,她对创赛和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一路打怪升级,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队员,到捷创科技团队的项目领头人,她马不停蹄地拿下了青远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5篇在科研“冷板凳”上产出的SCI。成功保研至复旦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后,她依然带着捷创科技团队东征西闯。
由于喜欢“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李舒晴在大一下学期转修师范专业,疫情期间参与青年云支教,累计授课380课时。大三时她回归学生工作,希望以兼职班主任的新身份“再发一点光”。“只要遇到机会,我都会去试一试。”在兴趣的驱动下,李舒晴一次次向外摸索、开拓着自己的边界,一步步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是李舒晴的座右铭,她说:“一路上得到的指导和帮助,鼓励着我不惧跌宕,向光而行。”
●董方琪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8级建筑学专业
连续四年全级第一
科研和创业两手抓
获评华南农业大学第九届“华农之星”,大学五年包揽多项国际级奖,学习科研和自主创业兼得,最后推免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董方琪的大学经历可谓丰富又精彩。
作为一个喜欢画画的理科生,董方琪选择了海纳百川且融会贯通的建筑学科。大学五年来,她以始终如一的自律与高效的学习能力,连续四年智育与综测成绩都排名全级第一。
董方琪对建筑学的兴趣萌生于广袤而抽象的理论领域,又逐渐扎根进更为具体的现实土壤中,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她开始对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忆起调研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董方琪首先想到的是“空心村”。年轻劳动力外流,村里多是老人和儿童。大多这样的“空心村”都拥有较完整的资源,却缺乏款项来活化。“当你看完一个空心村,再到一个旅游村去,那种落差会很大。”这种心理落差感让董方琪更加明白乡村活化这个课题的意义,也更加意识到建筑落地的重要性,也更想运用建筑专业知识为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学习的同时,董方琪也尝试着创业。大二那年,她赚得人生第一桶金——七万元设计费,之后她与朋友合创设计工作室“开箱设计”,合力设计出许多新意与实用性结合的用品。现在,她有自己的淘宝店,店内多数是自己结合时事热点设计的文创作品,销量可观。
她说,五年的大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重要的是,她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在即将展开的新的人生旅途上,她将继续描绘“丰富又精彩”的人生。
扫码阅知更多精彩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龚淑彬 李铟怡 詹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