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的产业腾笼换鸟行动已经持续了数年,尤其是在发达城市当中,这个口号前几年一直喊得很响。
然而一味地追求高端产业、淘汰传统产业,会带来许多的问题,绝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
(资料图片)
不过近期,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开始意识到了盲目清退产业的弊端和风险,并开始将产业发展重点,转向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上来。
如何帮助传统优势制造业升级提效,让其焕发新的生机与价值,成为许多城市接下来计划努力的方向。为此,多个省份和城市都开始回过头来,出台相关的规划与政策重新扶持制造业。接下来各地对制造业的重视和回归,将成为大趋势。
各地产业生态意识提升
传统与新兴产业需要协同发展
相比起前几年各地对新兴产业、高端科技产业光环的渴望,最近不少地区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有了塑造城市产业生态的意识。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也不是非要淘汰不可的,二者有时可以相互促进。
比如四川省就认为,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二者是可以互融互促的。在四川德阳,先进装备制造业一直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比如东方电机就是其中代表。
而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当地的装备制造企业开始逐步想清洁能源智造转型,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的道路。传统产业不仅不需要清退,还有望借助新技术的加持,迸发更大的活力,进一步奠定优势地位。
但四川省也认识到,当地的制造业是存在短板的,比如重大技术装备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新领域产品的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储备不够,一些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这个现象其实放在我国许多传统优势产业上,都是适用的。
对此,四川也计划在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赋能的同时,持续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就比如刚才提到的新能源产业,其完全可以依托于四川本土的水电、锂矿资源做大做强,未来反哺传统产业。
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新兴产业基于传统成熟产业和本土资源禀赋,汲取发展动能;传统产业又获取新兴产业技术加持,从而实现产业发展质量飞跃的良性循环生态。
基于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并存协同的生态,各地将得以将本土产业禀赋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获取多产业互促叠加发展的效应。如果只是一味清退传统产业,绝不可能做到。
推动产业载体提质增效
细化各类园区发展指引
产业园区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成为了各地进行重点引导和改革的对象。
多地开始对各类产业园区实施分类引导,确保产业载体不仅能符合产业的发展需求,还要兼顾智能化、数字化、集约化、主题化等特性,做到有规划、有目的、高水平地承接产业进驻。
6月1中旬,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计划》)。其中就提到要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向集群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
同时上海还将制订“工业上楼”产业分类指引和技术标准,解决民间园区、企业对于工业上楼条件的盲目摸索和供需错配等问题,推动产业园区制造空间垂直化发展。
广东则提出将建立工业园区考核体系,实行“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模式。同时进一步强化产业园区的特色化、主题化发展,鼓励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聚焦1-2个主导产业来引进、培育企业项目。
同时广东计划增强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一县一园”建设,不需要广撒网做综合性园区,只需要各县域依托本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就足矣。
此外,广东还在推动省直部门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重点县(市、区)开展产业对口帮扶,支持省属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园区产业合作。
从这些方面来看,未来各地对于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引,只会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有针对性。随着越来越多指引文件的出台,产业园区项目在定位、招商与运营等环节上,都有望进入一个更规范化、更“有法可依”的阶段。
以转型升级帮扶
替代“一刀切”式的淘汰
过去部分城市和园区,对于传统产业采用一刀切式淘汰的做法,固然有问题。但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有待提高,却也是实际存在的痛点。
针对这个现状,国家与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具体措施,来帮助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升级。
财政部、工信部前阵子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在2023-2025年间,计划分三批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
今年将率先选择约30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将制造业关键领域的中小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的重点对象,重点转型产业包括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和通讯电子等等。中央财政还将对试点城市给予定额奖励。
制造业大省山东,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模式变革。
比如在智能制造方面,山东正在推动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支持企业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又比如在绿色制造方面,山东推动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鼓励企业加快低效设备淘汰与高效替代,提升基础计量能力和能源环境综合提升,加快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还发力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动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低碳零碳导向的资源能源体系、循环经济产业链。
相比于过去部分地区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清退来说,当前更多的城市开始采用像山东这样的产业发展观念。
即政府主动牵头帮助当地制造业企业,实现制造模式的改革、生产效率的升级,尽可能多地盘活低效产业和企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以激活存量产业潜力,替代粗暴的淘汰清退运动。
与新兴产业的无中生有、从0到1相比,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存量盘活,显然会是城市塑造产业生态更高效、更现实的路径。
加大数字化基建投入
为制造业全链升级做好铺垫
围绕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全面升级,并非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就能完成的任务。千万家企业要上云用云,离不开地方的引导和数字化基建的完善,这是实现产业链智慧化升级的大前提。
为此,各地都在加大引导力度,包括加大数字化基建投入、分门别类推出产业数字化转型指引、加速建设工业互联网与数据交易市场等具体举措。
首先在数字化基建上,山东就曾提出要加快推动新型基建,比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建,完善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的新一代通信网络,争取2025年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56%。
同时还提出,要深化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算谷”,提升对产业数字化赋能的基础支撑能力。
广东也提出要加快建设5G网络、光纤网络、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型基建,探索建设数据综合业务网。
基于这些信息基建,加快“5G+工业互联网”虚拟专网、行业专网的建设,拓展至工厂级、车间级、产线级的应用,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标杆,直接赋能到制造业的生产端。
而就在5月中旬,“成都发布”官微官宣:四川省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的合作将围绕打造国家重要自主创新产业高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全面深化“数字政府”建设,优化四川数字科创体系、产业生态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这些都是各地为了强化数字基建,而做出的多方面努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行业和具体的企业,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堪称“手把手”帮扶的数字化转型指引手册,分行业、分步骤地开展数字化制造普及。
比如广东前阵子就分别印发了纺织服装行业和家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指引,内容涵盖了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优化、仓储物流、供应链整合、平台服务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挖掘应用等多个环节,而且都给出了具体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和实现路径,普及工作做得相当细致。
最后,不少地区还在大力推挖掘数据资产和资源的应用和流通价值。
比如山东就计划聚焦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据交易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打造工业大数据平台,涵盖工业经济数据、工业行业数据、工业企业数据、工业投资数据等一批工业专题库,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规划赋能。
广东也提出,将以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为枢纽,构建覆盖多行业、多领域的数据产业生态,打通各类数据要素向制造业赋能的渠道,提升产业治理能力。
抢抓投资与招商工作
将制造业发展纳入国企考核
当前各地对于制造业扶持的重视,还体现在投资与招商工作方面。许多城市之间的招商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地方政府对于投资与招商工作的考核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比如广东就建立了招商引资的“一把手”负责制,明确省、市、县以及园区承担制造业招商职能的机构,每年制定招商任务,并对完成较好的地级以上市和团队予以表扬奖励
而且广东还要求每位省领导要牵头联系一个以上大项目,实施“一项目一专班”全过程跟踪服务,着实是将招商引资的挑战落实到人了。
另一方面,广东省还在发力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加快在制造业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进行投资布局,并将相关的重点工作列入国有企业的考核体系当中。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广东还计划探索建立省级政策性基金的投资容错机制。
此前我们都知道,国企做投资经常束手束脚,因为对于投资风险这件事,国企和民企的容忍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旦出现投资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那可是很严重的问题。
但如果未来政策性基金的投资容错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了,那么国有资本的投资效率无疑会获得大幅提高。
结合年初一利五率的考核要求,国企将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但相应的,国企的责任和挑战也会更大。
结语
近期多地重提制造强省、工业立市,一方面是地方的产业发展观念发生了转变,认识到经济发展脱“虚”向实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全球化叙事瓦解状态下,巩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优势的一种必要举措。
总之,发力传统制造业的提质增效无疑是好事。多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在顶层产业生态设计、数字化基建完善、企业转型指引、产业载体优化等方面,全速发力。
相信未来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很快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与高速发展中的新兴产业形成互融互促的良性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