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在我国古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命名等各方面。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还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干支纪月纪日纪时如何推算的?

一.干支纪年

[方法一]公元1年的干支是辛酉,只要记住辛酉这一干支,即可简便而又迅速地推算公元前后任何一年的干支。

1.求公元后年干支

干:支取所求年分的个位数

支:以所求年分数目12,取其余数。

然后,以辛酉为起点,按干支顺序依次推出年干和年支(正推)。

逆干支顺序而推为反推

例1:求公元1846年的干支

干:6(1846年的个位数是6)

支:10(1846÷12,得余数为10)

以辛酉为起点(即1),正推,得1846年的干支是丙午

附注:如干.支数为0,则取辛酉的前一个干支,即庚申。

例2:求公元2050年的干支

干:0-庚

支:10(2050÷12余数10)-午

2050年为庚午

2.求公元前年干支

算法与上法一样,只是要反推,即逆干支顺序而推,或用10和12分别减去原得数后再正推。但要注意,此时起点与上法不同,以辛酉为0,反推时以辛酉前一干支即庚申为起点(即1),正推则以辛酉的下一干支即壬为起点。或直取公元前负数即可。

例如:求公元前231年的干支

[方法一]干:1

支:11(231÷12余数11)

11为反推时的干支数,只要直取表内公元前负数即可,即为庚戊。如要正推,则还要用10,12减去此二数。即干为10-1=9,支为12-11=1。结果为庚戊。

[方法二]如不以辛酉作起点,也可以任何一个已知年干支为起点推算。一般可以当年为起点。方法:

以所要求的年数减去已知年数(或当年),得数的个位数即为年干数,得数除以12所得的余数即为年干支数。干支数为正数时正推,为负数时反推,或按[方法一]中方法变为正推。应注意的是已知年干支作0,正推时以已知年干支的后一干支为1,反推时以已知年干支的前一年干支为1。

例如:已知1985年是乙丑年,求1999年的干支。

1999-1985=14

干:4

支:2(14÷12余数为2)

按乙0丙1······的顺序正推得年干为已,按丑0寅1······的顺序正推得年支为卯,故1999年为已卯年。

又如:求1932年的干支

1932-1985=-53

反推干支数:干:10-3=7

支:12-5=7

结果:1932年的干支为壬申。

二.日干支计算法

[方法]以某一个已知日干支作起点(我们去大家易记住的1984年元月1日的干支甲午)。

(1)将所求的年.有.日的数目分别减去1984年1月1日的数目,得年差.月差.日差,并算才闰年数.大月数.二月数(注:所求年大于1984年的这样减)。

(2)(年差×5)+(月差×30)+日差十闰年数+大月数-(二月份数×2)得总日差。

(3)总日差的个位数为日干数,总日差除以12所得余数为日支数。

例如:已知1984年1有1日是甲午,求1999年9月10日的干支。

①1999.9.10

1984.1.1

-----

15.8.9

闰年数:4(15年中闰三次,加上1984年本身是闰年)

大月数:5(从1月到9月有5个大月)

二月数:1(从1月到9月只有一个2月)

②15×5+8×30+9+5+4-1×2=331

干:1

支:7(333÷12所得余数为7)

以甲午作起点其干支数作0.0,其后之干支序数依次为1.1.2.2.3.3······由此推得1999年9月10日是乙丑日。

若所求之年小于1984年,计算步骤与原理与上同,但须注意几点。

(1).必须以数大的1984.1.1减去数小的所求年.月.日。

(2).当月差为负数时,后面的大月数和2月数也要为负数。

(3).最后求出的干支数为正数时,用反推法,为负数时用正推法。当然,反推法可以变换为正推法(见“年干支求算法”)。

例如:求1930年8月24日的干支

①1984.1.1

1930.8.24

-----

54-7-23

闰年数:13(54年中闰13次,1984年不计入)

大月数:-4(注意要依月差的正负号取)

二月数:-1

②54×5-7×30-23+13-4+2=48

干:8

(此为反推干支数)

支:0

10-8=2-丙

变正推则为:

0无需变-午

推得1930年8月24日为丙午日

求得干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算闰年数及二月份数时,只取二月29日在运算范围内的闰年及2月28日在运算范围内的二月,取大月数也只能取31日在运算范围内的大月。例如:从1984年1月1日到1999年9月10日闰年数有4,但若从1984年3月1日到1999年9月10日则闰年数只有3,因为1984年2月29日(闰)不在运算范围内。从1月1日到9月10日有5个大月,但从1月到8月30日则只有4个大月数,因为8月31日未包括在运算的时是范围内。从1984年1月1日往后算年数时要把1984年这个闰年算在内,但从1984年1月1日往前算闰年数时,则不能把1984年作为一个闰年数算上,因为二月份根本未参加运算。算2月数之理亦然,从1月到2月,二月数算0,只有从1月到2月后的月份,二月数才能算1。

(2)注意历法有100年停闰而400年又不停闰的规律,停闰一次,则闰年数减1,如求19世纪中某一日的干支,在计闰年数时须减1,余类推。

三.干支纪月

每年十二月,与十二地支的配对是固定的,即: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冬月子.腊月丑。十天干则要轮流与之相配。因此,首先要求出正月的月干,然后就可依次推出该年中各月的干支。

月纪的起算时间

一月 寅月

二月 卯月

三月 辰月

四月 巳月

五月 午月

六月 未月

从立春到惊蛰

从惊蛰到清明

从清明到立夏

从立夏到芒种

从芒种到小暑

从小暑到立秋

七月 申月

八月 酉月

九月 戌月

十月 亥月

十一月 子月

十二月 丑月

从立秋到白露

从白露到寒露

从寒露到立冬

从立冬到大雪

从大雪到小寒

从小寒到立春

求月干支先要知道或者算出年干支,然后根据年干支求出正月干支。

年干为已.庚.辛.壬.癸之年的月干支与年干为甲.乙.丙.丁.戊之年的月干支分别相同,即已年与甲年,庚年与乙年的月干支相同,余类推。即表:

┏━━━━━━┓

┃甲乙 丙丁 戊┃

┃已庚 辛壬 癸┃

┃12345 ┃

┗━━━━━━┛

将年干的甲.乙.丙.丁.戊分别定为1.2.3.4.5,正月的月干数只要在该年的年干数上加1,然后按其得数向后正推即得月干。

例如:求1985年(乙丑年)的月干支。

乙为2,再加1则为3,然后从乙开始,向后正推三位,至戊,则知乙丑年正月干支为寅,以后各月依次为二月已卯,三月庚辰。

乙.庚.辛.壬.癸各年的月干支分别按甲.乙.丙.丁各年的月干支计算方法求之。

例如:求庚年午年的月干支

庚年的月干支与乙年同,按乙年的月干支算法求之即得(见上例)。故庚午年的月干支为正月戊寅,二月已卯.三月庚辰······。

四.时干支计算法

每日十二时辰,分别以十二地支固定地表示之,即夜晚11~1时为子,1~3时为丑,3~5时为寅,5~7时卯······。时支固定不变,时干则轮流与之相配。因此,求时干支首先要求出该日子时的时干,然后依次推出各时辰的干支。

时间

23-01

01-03

03-05

05-07

07-09

0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地支

同求月干支一样,只要求出甲.乙.丙.丁.戊各日的时干支,就可知已.庚.辛.壬.癸更日的时干支,后者亦依前者而求之。见表:

┏━━━━━━┓

┃甲乙 丙丁 戊┃

┃已庚 辛壬 癸┃

┃ 12345 ┃

┗━━━━━━┛

方法:将月干数减1,然后按此得数,以日干为始,向后正推,即得该日子时的天干,其余各时则可依次而推得。

如:求丙寅日的时干支

丙数为3,减1则为2,然后以丙为始向后正推到,故丙日的时干依次为:戊子.已丑.庚寅.辛卯······。

又如:求辛未日的时干支

辛日的时干支同丙时,依丙日时干支计算法求之即得(见上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