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之杰工厂自己的面食博物馆里,有一句话镌刻在墙上:做好人品,做好食品。这似乎是这个北方做面食的企业能够在江南传统粽子产地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中之杰面食博物馆的slogan(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一颗粽子的诞生并不复杂,也不神秘,但是能做到走红大江南北,中之杰的粽子如何包出来,还是让人不禁想一看究竟。


【资料图】

长春市中之杰净月工厂,是中之杰在长春的两个工厂之一,蜚声国内的中之杰肉粽就出品在这个工厂。初夏的一个下午,记者一行应邀走进了中之杰食品有限公司净月分公司的生产线,去看看那有点传奇色彩的粽子是如何产生的。

入口需要穿好鞋套,戴口罩、换公司特制白大褂,在进入车间前还要像外科医生一样脚踏水龙头在水槽边进行双手清洗,然后是手消毒,全身消毒,该有的卫生监管环节一个不缺。

进入车间后,是迎面四个包粽子的“纵队”,将近百人的包粽子工人在紧张地劳作,场面有点小壮观。

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我们去的时候赶上当天包素粽,每个工人身前都是粽叶、江米等原材料有序摆放着,每个人面前还都放着一个秤,只见她们熟练地捡起一个粽叶卷好,然后抓起一把和好的江米放进去,然后放在秤上称重,据说上下不能相差2克。

称重环节(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记者站在几个工人身后,基本没看到有重量相差太多的,称重后拿线几下缠绕包好系紧,再由旁边的刀一割断,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工人(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按生产工艺说明是,这个粽子需要九道棉线来进行捆扎手工包制,而且每个粽子都要呈现60度角的地道粽型,

据管理人员说,一个熟练的工人最快每分钟能包五六个。

每个人都默不作声地快速地操作着,旁边一个长约一米的长方形钢盘上一会儿就摆满了。

每个钢盘摆满之后就被送进了旁边的车间,放进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笼屉,再塞进一个很高的蒸汽炉里,温度和时间由机器精准化控制,一键式制熟。

一键式制熟(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到进入蒸的环节,已经是第四道工序了。

由于包粽子的场面太壮观,几乎是进入车间第一眼就会被她们所吸引,因此导致我们直接跳过了前面的程序:和馅和粽叶消杀。

这两个环节也都不简单。

经过3小时凉水发泡以及反复清洗,才算把米泡好。和馅的装备有点像工地上搅拌混凝土的拌筒,先放哪个,后放哪个,都严格按照程序说明来进行。最终把经过6小时熬制出来的食材精粹锁入馅料。

搅拌和馅(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靠近蒸房的是粽叶输送带。输送带这边工人从袋子里拿出一捆捆的粽叶,这些粽叶都经过了凉水浸泡4小时以上,工人先切掉叶柄,然后放在传送带上进行清洗,而且是经机器正反清洗三次,然后才由专人送到包粽子工人面前。

每一道环节都马虎不得(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在蒸熟粽子后,一屉屉又送上传送带运到隔壁的冷却间,冷却后再经过去氧锁鲜,真空包装,保留住粽子刚出锅时的鲜美味道,再进行外包装,才最终进入市场。

冷却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完成塑封(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打包(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由此将进入市场(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按中之杰的流程总结来说,是经过46道工序终成一枚好粽。

经过严格精细化管理流程才出品的好吃肉粽(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整个流程其实并没有多少神秘感,大概做面食的企业大多如此。

员工需要的是严格明确的流程,一步都不能错,管理者对应一楼面食博物馆上“做好人品,做好食品”的是企业的良心。

据说每个中之杰的员工都知道“白面馒头扔猪圈”的故事。那是十多年前,中之杰刚起步的时候,中之杰向客户承诺“不卖隔夜食品”,有一次老板上班后发现头一天做的馒头还有十几盒,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让工人把馒头下架,严令不许流入市场,直接送给了养猪场。

还有一次,也是发生在十多年前的端午节前,最繁忙的生产粽子的时候,老板巡查时发现有一批次大约4000斤的粽子,包绳不扎实,他拿起一个尝了尝觉得口感不符合要求,马上销毁了整整4000斤的粽子!

这个老板叫王福胜,中之杰的创始人,祖辈是闯关东来的,在家乡济宁,也是做面点的老师傅,因此王福胜也算是祖传的手艺。“老板就在旁边的办公楼,天天都来,总到车间来巡查!”工作人员说。

小粽子包起来简单,流程也没那么复杂和神秘,但是能够不惜成本保质量,控制流程不走样,把住关口不放松,坚持二十年如一日,真正体现了好食品和好人品之间的关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