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从实际情况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群众意愿强烈的民生工程,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基层治理工程。2019年至2022年,全国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数量逐年递增,帮助一大批老旧小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随着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功能,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有效的经验做法。中国之声一线调研围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选取北京市石景山区为样本,探究如何进一步将这一民生工程做成群众满意的工程?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开展,还有哪些痛点、难点亟待破题?今天播出第一篇:《老旧小区改造,群众工作如何“向前一步”?》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的十万平小区建造于1979年,共有17栋住宅楼、1170户居民。2021年底,十万平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完工。改造后的小区内路面平整、停车有序,口袋公园、老年活动室等空间错落有致;楼体外立面色彩鲜明、统一,还增设了外保温层和空调室外机安装防护罩。
(资料图片)
改造后的十万平小区(记者韩雪莹摄)
改造后的十万平小区(古城街道供图)
而时间倒推回2019年,当时,小区面临着墙体开裂、上下水管严重老化漏水等问题。受古城街道委托,2019年11月和2020年5月,北京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十万平项目对小区居民分别开展了“是否同意老旧小区改造立项”和“是否同意改造内容”两次调研,根据问卷,同意率分别为51%和78.7%;两次调研都符合参与投票和同意改造的居民“双过半”的政策要求。2020年9月,十万平小区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然而,这项惠民工程自实施后,却遭到部分居民的阻拦,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反对改造的居民甚至自发组织了民意调查,并得出结论:“不同意老旧小区改造的签字户,已经达到802户,占小区总户数的69%”。工程启动前后的民意为何大相径庭?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田福彬指出:“转折点就是在2020年7月1日,北京市住建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有些危旧楼房是可以原拆原建的。居民对这份"意见"有些断章取义,他们就看到了一个希望,想通过"意见"的支持,看看能不能把这个老旧小区彻底原拆原建。”
尽管相关单位提供的权威评估显示,十万平小区17栋住宅楼没有任何一栋符合原拆原建的条件,但这份碰巧在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前发布的“意见”,无疑让居民再次燃起了对拆迁的希望。
原来,早在2008年,一份《北京市石景山区城市建设项目拆迁公示》贴在了十万平小区门口。但按照相关规定及城市房屋拆迁流程,“拆迁公示”并不涉及具体拆迁事宜,和后续意味着正式拆迁的“拆迁公告”截然不同。拆迁公示发布后,相关方并未就项目事项达成一致,拆迁也就并未推进。但对不少居民来讲,念头已经萌生,12年过去,拆迁杳无音信,改造却先一步而来。而居民在工程启动后自发组织的调查之所以和前期的民意相差甚远,正是因为问卷中明确提及了“改造和拆迁哪一个更好”。到底是等着拆,还是同意改?古城街道十万平社区党委书记王明利说:“居民的意思是,小区不改造就‘烂了’,可能还有拆迁的机会;如果改完了,改得比较好,可能拆迁的希望就会彻底破灭。他们当时有一个500人的大群,只要小区里哪儿一动工,群里就组织大家去抵制施工。”
矛盾如此突出,王明利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
“群里就有人忽悠说‘新书记来了,我们找新书记去’。当时每天大约有100多人在办公室’围攻‘我,在误导的前提下,如果拆迁和改造二选一,居民甚至能达到100%都同意拆迁。我跟他们讲,拆迁跟改造并不矛盾,就从这个角度去做工作。有多少人找我,我都一点一点解释,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甚至是十遍八遍……”王明利表示。
彼时,王明利和社区同事的群众工作还在艰难地开展,但十万平小区的很多居民依然被裹挟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一时无法接受街道、社区和物业的说法。于是,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共同决定,通过参加一档社会民生类电视节目的录制,尝试为解决十万平小区的改造困局找到抓手。
田福彬说:“当时也没想过最终效果是什么样的,不敢’赌‘。但这个事一定要推,就是破釜沉舟,也必须得做这一步。不然这种局面,阻挠施工的行为、包括一些负面的传言会越来越多。”
节目录制的现场一度剑拔弩张,面对反对改造居民代表的质疑,石景山区住建委代表、古城街道和居委会代表直面矛盾、逐一回应,对政策和法规展开了细致的解读。尽管在节目录制现场,“和解”的效果并未立竿见影,但录制结束后,小区居民的心态似乎在悄然发生改变。
田福彬表示:“做完这次节目以后,大家反对的呼声不知不觉就少了,而是转移到具体问题上,比如‘这个卫生间能不能改?我的厨房能不能改?燃气能不能改?’居民完全沉浸到期待改造效果上来。”
街道、社区等各方入户做群众工作(古城街道供图)
局面稍有扭转,各方“趁热打铁”,迅速推动开展群众工作。
田福彬说:“比如完全支持我们改造的居民群体是什么样、中间动摇的居民群体是什么样、有些坚决不支持的居民群体是什么样?我们‘一户一策’,把情况梳理好后‘对症下药’,成立了7个工作组,街道的处级领导、社区的工作人员、物业的工作人员、施工方的工作人员‘四位一体’。社区负责敲开居民的门,街道把居民的顾虑打消,如果居民有具体的问题,可以问物业、施工方的人员。1组4个人,一户一户敲,四方搭配起来,基本能把居民所关心的事情都解答了。居民也对我们从原来有些敌视、慢慢就接受了。”
十万平小区综合整治工程施工现场(古城街道供图)
撕开了这条沟通的口子,新书记王明利也终于能“大干一场”。
王明利说:“每天24小时,没有周六周日、没有节假日,只要这一户有一线希望,我们马上就聚到一起,有一户就做一户,有一串就做一串,这一串成功了,就马上开工。开完工以后,设立样板间,展示咱们管道堵死的、烂了的,还有改造以后卫生间的效果。”
近乎“堵死”的上下水管道(古城街道供图)
十万平小区居民付志生曾是参与节目录制的30名反对改造的代表之一。录完节目,付大爷冷静了不少,捋清了改造和拆迁之间的关系,心里也盘算了上下水改造、楼体加装外保温层等项目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很快转变了想法。
“我们家装修厕所的时候,把坐便弄走之后,那眼儿就一根手指头那么粗。我们就开始拿铁棍子杵,把能够到的地方给通了。可是等到切开主管道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主管道的眼儿也只有这么粗了。另外,没改造之前,在每年供暖前后的阶段,我得用电褥子的低温档通一宿;改造以后,加装了外保温层,我那电褥子一次也没再用过。”付志生说。
施工队入户改造上下水(古城街道供图)
曾经破败不堪的老小区重现生机。经历了当年改造风波的首华物业十万平小区管家李庆宇,总能真切地感受到小区从“面子”到“里子”的巨大变化。
李庆宇说:“咱们小区以前的照片,现在要是冷不丁发一张,都不知道是哪儿。改造后我们接到的投诉工单,包括我们物业自己的维修,都比之前少了一半还多,跟居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东区的一个闲置自行车棚,我们通过这次老旧小区改造,把它打造成了一个社区便民超市,后期还会有主食厨房、便民理发店,都会逐步地完善。”
十万平小区里的便民超市(古城街道供图)
十万平小区的停车棚里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及消防设施(记者韩雪莹摄)
回头看十万平小区改造的波折,王明利并不认为这是一道难以启齿的“伤疤”,他反而觉得这是品质社区建设的宝贵契机。
王明利说:“过去十万平小区建成的时候,当时就是‘熟人社会’,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街坊邻居关系都特别好。但是现在有卖房的、有租房的,就逐渐变成‘生人社会’了,可能住到对门都不太熟悉,我们想把这一部分亲情再找回来。另外就是重塑咱们改造期间破坏的邻里关系,用各种活动来‘修复’,打造睦邻社区,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在复盘十万平小区改造的经验中,古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田福彬仍觉得有遗憾之处——作为老旧小区改造基础工程、也是最重要的“里子”工程的上下水改造,并未实现100%全覆盖。
田福彬说:“这个小区最开始改造的阻力这么大,最终上下水改造率达到了80%以上。我们总说一句话,‘下水道通了,人心就通了’,但是在政策层面,目前是一户不改、这趟就不能改。如果说改造过程当中,政府花了这么多钱,改完了以后,想改的东西还没有改,居民对这个工作还是不太认可的。”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曹世辉看来,十万平小区在改造过程中留下的这份遗憾,是很多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面临的通病;当然,这也意味着群众工作永无止境,在下一次老旧小区改造时还可以再“向前一步”。
曹世辉指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做群众工作不可能获得100%的认同,因为老百姓的想法就是各不相同。我们只能从‘根’上做,涉及老旧小区改造,第一时间先通知大家,同意了我们就列入计划,大概什么时候改、怎么改,可能会破坏什么,赶快把时序告诉居民,把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前面、跟老百姓沟通在前面。如果说我们在下一次的工作当中可以加以改进完善,从0%到50%,再到60%、70%、80%,可能是逐步来做的,但越往后工作就得做得越细,城市管理精细化、群众工作也得精细化,要找出群众为什么不同意,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我相信通过不断总结,这个比例会不断提高,包括现在也有一些群众跟我们反映,‘就这一户没改,我们家是不是能改?’我们也在请技术部门研究,看通过技术手段是不是能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