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5月1日起,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全面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我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自1995年开始实施以来,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资源监测显示,实施伏季休渔后,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中国对虾重现渤海湾,黄渤海区鲅鱼、海蜇、梭子蟹、毛虾等出现恢复迹象,个别种类产量明显增加;东海区带鱼、小黄鱼等优质鱼种数量也显著增加。
(资料图片)
渔业资源的恢复让人欣慰,而作为消费者,此刻最关心的问题是——休渔期间,海鲜自由如何保障?我们平常吃的海鲜里面,哪些已经通过养殖的方式来供应了?海鱼的养殖量为什么远远不敌淡水鱼?
休渔期会影响海鲜自由吗?
中国实行伏季休渔期已有近30年,休渔是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休渔期间的海鲜来源主要是两方面:海水养殖和进口。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海洋学院教授、国际捕鲸委员会鲸类搁浅工作组成员王亚民表示,通过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的进口这两个渠道,能够为民众在海洋伏季休渔期间的海鲜消费提供非常稳固的保证。
首先,海水养殖不受伏季休渔的影响,尤其现在中国海水养殖海鲜产品的产量已经慢慢超过了捕捞的产量。这个方法不仅有益于自然资源的保护,还非常好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吃海鲜的问题。
另一个渠道是依靠进口,王亚民介绍,过去,我国水产品海鲜出口大于进口,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现在我国海产品的进口量大幅提升,甚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海鲜供应渠道。
哪些海鲜已通过养殖实现供应?海鱼的养殖量为何远远不敌淡水鱼?
实际上,大家日常餐桌上的海鲜大多都是以养殖为主,如扇贝、贻贝、鱼贝等贝类基本都是水产养殖的,现在已经很少有天然的贝类在市场上销售了;同样,像比目鱼、鲈鱼、海参等主要也以养殖为主。
现在只有在中国沿海的少数城市,还能见到一些通过捕捞上来的海鲜,内陆城市流通的海产品更多都是依靠海产养殖。王亚民还提到,常见的藻类,比如海带全部都是养殖的,即使是一些大家认为通过捕捞上来的比较“金贵”的海产品,例如梭子蟹、河豚,其实现在也已经可以依靠养殖来实现供应了。
不同种类的海产品的养殖难度和养殖技术是不一样的。比如贝类和藻类不太会自主移动,比较容易管理,也就更容易提高产量,养殖起来较为简单,而鱼类和甲壳类的海产品就比较难养。这些生物的特性导致它们在自然海域中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像台风等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减产。
单就鱼类来说,高密度养殖需要投饵,对海水的面积和流动性有一定的要求,又因为它抵抗自然灾害、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海域养殖的产量远远不如淡水的产量。但是贝类的海水养殖是远超淡水的,王亚民介绍,贝类的养殖地点一般比较靠近海岸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所以贝类的海水养殖产量也就比较大。
我国海水养殖技术飞速发展,正逐步赶超其他国家!
最近几十年,中国的海水养殖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虽然一些西方国家在该领域曾经领先,但是已经逐渐被我国超越。
有需求就有发展动力。王亚民介绍,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广大人民群众对海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水产捕捞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所以积极发展海水养殖技术十分具有必要性。
技术自主加速发展速度。现如今,除了国外的一些海鲜种类之外,国内的绝大多数品种的养殖技术都是来自自主研发。王亚民介绍,比如比较有特色的牡蛎养殖技术、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基本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方的牡蛎养殖基本都是通过人工选育的三倍体来进行养殖,三倍体的牡蛎又肥又大,长得还快。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原来在我国没有太大的发展,自从引进以后,中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努力让南美白对虾不仅仅可以靠海水养殖,甚至实现了淡水养殖,突破了养虾的技术瓶颈。
当然,还有一些需求很大的鱼类目前没办法进行人工养殖,比如鳗鱼的养殖技术难点还难以突破,所以现在很多鳗鱼基本上还是靠捕捞天然的鳗鱼苗来进行养殖。王亚民说:“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突破这些难点,尽快将人工养殖的鳗鱼端上大家的餐桌。”
监制:郭静
记者:鹤佳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