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坛上有这样一位极具个性的水墨画艺术家,他在二十年的时间内,连续五届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摘奖。他本在工笔人物画领域成绩斐然,却毅然转身开辟水墨写意之路。十年磨一剑,他以极具个性的胆魄,开创了“水墨雕塑”绘画风格,惊艳画坛,他就是著名国画家周京新。
(资料图片)
1959年,周京新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军人家庭。从儿时起,周京新就随父亲的工作迁移,频繁地在各地的学校辗转,因此他几乎没有同龄玩伴。在单调乏味的日子里,画画成了周京新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
图:画家周京新
小学一年级时,周京新会悄悄用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孙悟空、猪八戒。然而,被老师发现后,他非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被“委以重任”。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老师,周京新就在美术课上带着同学们画画。谁都无法预料到,一幅幅稚嫩而富有想象力的粉笔画,会成为一位画家创作的起点。
1980年,周京新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学院美术系聚集了刘海粟、谢海燕、陈大羽等一大批名师。周京新在这方艺术的新天地,开启了专业而系统的训练,无论是水墨写意还是工笔画,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为他日后的画坛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周京新作品《水浒组画》(局部)
1984年,他以工笔画法创作的毕业作品《水浒组画》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为了画好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周京新专门去了山东的水泊梁山考察。他刻意把每个人的形象做了大幅度的夸张。“脖子画歪,身体圆滚滚的。特别是像李逵这样子的人物,眼睛瞪得像铃铛一样的,圆圆的。”
图:周京新作品《扬州八怪》
《水浒组画》是工笔重彩,颜色强烈。1989年,周京新以工笔淡彩方式创作的《扬州八怪》蝉联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在屡获荣誉之时,周京新不愿墨守成规,决心探索出一种适合现代题材的水墨画法。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他先后到新疆、西藏、云南等地考察写生,寻找创作灵感。一次在参观重庆大足石刻时,看到没有雕刻完成、带有方方整整切割痕迹的“半成品”,灵感骤然浮现——他要将水墨和雕塑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两种艺术表现特质结合在一起,开创“水墨雕塑”的全新风格。
1995年,周京新在江苏省美术馆的一个小展室里,举办了水墨人物个展。展出的作品虽是水墨写意画,但既不是花鸟鱼虫、青山绿水,也没有才子佳人,而是一些穿着皮夹克、牛仔裤的年轻人。有些地方还用上了西方绘画的明暗交界线。此次展出的作品题材和风格变化巨大,有人评价他的画过于颠覆,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渐行渐远;也有同行投来了不一样的眼光,说周京新为水墨画赋予了非同一般的“雕塑感”。这种被周京新称为“水墨雕塑”的新风格,正是他努力探索的新方向,他要用大笔触、大墨块,表现出水墨的体积感。
图:周京新作品《战洪图》(局部)
在其代表作《战洪图》中,三米多高的画作以大块面墨色取代国画里的传统“线条”,运用“水墨雕塑”造型方法把在洪水中用身躯去阻挡汹涌波涛的战士们塑造成一面面铜墙铁壁、一座座耸立丰碑,描绘出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舍我其谁的坚韧和刚强,抒发了对危难之中“最可爱的人”的深情礼赞。
中国画在周京新的心目中是一座桃花源。周京新坚信,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探索空间。在他看来,中国绘画当中的线型语言和面型语言可以转换交融,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水墨雕塑”就是面型语言的一种探索,而他也在探索的过程中建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