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从0到1”,是原始创新,是从无到有;成果转化“从1到10”,是突破堵点,是产教融合。
去年9月,上海嘉定首家由政府和科研院所共同出资的知识产权服务公司——上海菊园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揭牌成立。短短1年不到的时间,这家企业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娘”,一头连起科研院所,一头连起产业公司,推动“联姻成果”成功转化。
(相关资料图)
撬开成果转化的“绊脚石”
“近期,我们协助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某课题组,完成了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许可金额达上百万元。”菊园知识产权公司业务发展总监秦青松介绍,这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一项大数据存储技术,在企业参与项目推广前,该技术形成产品的购买方主要是政府、医院等,但是在转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应用场景尚需拓展、市场渠道还未打开、转化落地亟待加强等实际问题。
得知情况后,菊园知识产权公司通过技术、产品、市场分析可能的许可对象,在丰富的投资资源网络中,寻找具有丰富市场渠道的投资机构,协助光机所课题组多轮对接投资人,推进该技术相关专利许可意愿的达成。最终,在菊园知识产权公司的协助下,双方顺利签约。
结果欣喜,过程却并不容易。秦青松表示,与这项大数据存储技术一样,很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都遇到过相似的问题:首先,由于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一些科技成果虽然看起来很有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技术难点或者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次,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很多情况下,项目没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商业模式并不成熟,导致技术转化的难度加大;再者,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过由于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许多投资人可能会有顾虑。“当然,要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其他各方面的因素,这些都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绊脚石’。”光机所某课题组项目负责人补充说。
为了撬开这块“绊脚石”,菊园知识产权公司根据国外经验并结合具体情况,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帮助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联系,为双方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制定合作计划,提高技术转移效率。同时,联系资本和产业投资人,促进科学家团队和投资方高效对接,推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紧密合作。
“在广泛的市场资源中,企业可以提供市场需求和技术应用的反馈,而科研机构则可以提供前沿技术和专业知识。通过合作研发、共享资源、技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秦青松表示。
探索“三方汇聚”新模式
作为嘉定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核心功能区之一,菊园新区拥有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硅酸盐所、微系统所,中物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所和中电科集团32所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慢不得,更等不得。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菊园知识产权公司应运而生,旨在探索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新在何处?菊园新区科创产业办主任黄海兵介绍说,企业在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营方式等方面创新探索,将政府、科研院所和专业人员三方的力量汇集在一起,通过政府引导、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专业人员市场化运营,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黄海兵介绍说:“菊园知识产权公司工作人员会尽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技术,然后评估筛选形成项目库。接着,依托丰富的市场人脉资源,以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渠道,多渠道放大科研成果效益,实现双赢。”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探索,目前,菊园知识产权公司在帮助科研院所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IP管理、市场推广和交易谈判等工作,可实现科技成果从发明评估、专利价值培育,到专利质量管理、技术熟化增值,以及全球范围精准化推介、协调受让方内部评估等全过程服务。
此外,菊园知识产权公司已详细建立约200个科研院所创新成果项目库,通过对每个项目的具体梳理和分析,还分别建立了项目技术内容、性能指标、应用前景数据库,掌握每个项目“成熟度”和“优先级”。目前,菊园知识产权公司重点推介的产业化项目已达22个。
“我们对标的是一家海外的知识产权公司,专注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早期投资,注重长期价值,希望与科研人员和早期技术共同成长。”对于企业发展前景,秦青松充满信心。他同时透露,今年菊园知识产权公司将结合自身优势并联合菊园孵化器,承办首届菊园新区大院大所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引导,更好推动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项目优先落地菊园新区,实现院地合作的新发展。(来自“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