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记者从衡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衡水市企业养老保险重点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衡水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66.27万人。

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岳东介绍,2024年衡水市聚焦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量”的增长和制度整体运行“质”的提升,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开拓进取,企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管理服务提档升级,真正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近年来,衡水市持续开展社会保险扩面提质行动,深入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依法依规推动社会保险动态全覆盖。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8年的40.31万人增长为目前的66.27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由2018年的28.77万人增长到目前的52.66万人。

随着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持续扩大,保费征收渠道不断拓宽,衡水市基金运行总体平稳,实现了良性循环。总体来看,从2018年至2024年,衡水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能力逐步增强,收支缺口逐步缩小,企业养老保险年度征缴收入由25.78亿元增长到43.68亿元,增长率为69.43%。

衡水市严格执行国家调整企业养老保险待遇各项政策,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持续提高。同时畅通待遇资金申拨渠道,确保每月20日前足额发放到位,实现“不漏一人、不欠一分、不拖一天”,覆盖全市退休企业职工13.61万人。

衡水市持续构建内控闭环管理体系,推动建立起“决策层——执行层——组织监督层”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衡水市还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京津冀”参保登记、关系转移、资格认证,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企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清理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衡水市采取多种措施做好社保工作。成立6个工作专班,逐级压实工作责任。由业务科室按照各分管工作对2024年重点工作标准要求、工作方法进行梳理指导,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该市积极开展数据治理工作,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数据实时同步至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同时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发展,进一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率,持续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多次主动与大中型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政策辅导。采取“先骨干后老板”的模式进行政策解读,先与企业中高层领导沟通,把政策向中高层领导讲透,再通过中高层向企业经营者汇报,企业经营者有意向后,工作人员再进一步向企业经营者做有重点地讲解,并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

该市积极推行高效办成退休“一件事”工作,办理时间由原来的43天缩短为不超过10天,申请材料由原来的33个减少为不超过5个,实现了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程度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

衡水市在全省率先创造性研发上线衡水人社“码”上办,群众通过扫码即可办理36项业务;在微信、支付宝上开发了“衡水人社”小程序,上线了带验真功能的电子退休证;开发人社APP电子服务地图,提供全市2366家人社服务机构地图位置等,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办理人社业务。同时,持续推进就医购药、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场景应用,开发建设人社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数据可视化平台,对社会保险业务数据开展多维度多角度的服务效能分析。

高岳东表示,下一步,衡水市将围绕5个方面展开工作。积极推动高质量扩面促征缴,衡水市以大数据为支撑,推动实现参保人数增长、参保结构优化。实施“数据找人”专项行动,精准定位断保、脱保、漏保等群体,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同步做好市场监管部门推送的新增市场主体参保工作,变“坐等参保”为“主动服务”。及时调整各项社保待遇,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提前进行资金测算和筹集,确保调待政策下发后,按时足额发放到位。衡水市切实做好社平工资发布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补发和调待工作;优化完善待遇资格认证服务,进一步方便退休群众;每月分析研判各险种基金收支情况,防止出现延期或跨月发放的情形。坚持安全底线,健全基金监管体系,衡水市持续实施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开展基金风险大排查大检查,加强业务管控和数据稽核;进一步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落实好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核查三位一体防控机制,切实提升经办内控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保公共服务水平,衡水市将继续深入建设“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变更、企业注销登记、退休等“一件事”。深化京津冀社保经办业务协同,衡水市将持续推动《京津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协同合作协议(2023-2025)》《京冀雄协同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合作协议》合作事项落地见效;落实京津冀社保数据共享、社保关系转移、待遇资格认证等联动机制,推进社保经办服务“同事同标”落地。(见习记者张正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