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潘阿婆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经历了三次鬼门关,2012年颅内右侧发现动脉瘤、2017年左侧颈内发现动脉瘤、2023年原本小的动脉瘤再次长大……十多年间的三次手术,各种医疗技术不断升级、更新,而不变的永远是医院里那些熟悉的医生团队。

从开颅到微创,阿婆亲历“医技”升级

2012年,潘阿婆颅内右侧检查发现动脉瘤,鲁晓杰教授和李兵主任医师联合外聘专家成功为患者进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2017年,潘阿婆因为头晕再次来二院急诊,遇到了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季卫阳,检查发现其左侧颈内又长出一枚新的动脉瘤。季卫阳充分利用在国外学到的新技术为患者进行了微创介入治疗。2023年,原本在6年前发现的一枚动脉瘤样小突起又发生了变化,季卫阳果断决定将其收入院进行栓塞治疗。


【资料图】

“从当时外院聘请专家,到如今科室里的每个医生都必须掌握显微镜和内镜两种手术技术,潘阿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科主任王清说,他自己也清楚记得2002年12月与鲁晓杰教授合作开展的第一台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而现在同样的手术只需要2小时。

在人们的印象中,神经外科的手术大多需要开颅,令人心生恐惧。但记者了解到,无锡二院神经外科从2002年在国内较早开展内镜经鼻、扩大经鼻颅底外科手术技术、内镜脊柱、内镜经颅技术等基础和临床研究,内镜微创手术量、种类及难度达到省内第一、国内前列。对于患者而言,微创不仅仅是外在的颅脑切口变小,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以最微小的损伤甚至无创,获取最大限度的神经功能保护。

七个亚专科小组,个个有绝活

在全国神经外科知名专家鲁晓杰教授的带领下,无锡二院神经外科目前已拥有七大亚专科分中心。

内镜及垂体瘤微创中心:2017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全国仅有的7家“中国神经内镜培训基地”之一。2018年“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也是江苏省神经外科临床应用类技术首次获此殊荣。

脑血管病及介入诊疗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展脑血管病的微创介入及显微外科治疗,能独立开展各类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2019年成功跻身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行列。

颅底外科诊疗中心:在颅底肿瘤手术中将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紧密结合,尤其在听神经瘤手术方面,面神经的保留率有了质的飞跃。

胶质瘤诊疗中心:术前实施全方位、多模态的检查技术进行肿瘤诊疗规划,术中有先进的神经导航引导以及显微镜下黄荧光技术提高脑肿瘤外科切除率,术后结合多学科“MDT诊疗模式”和放化疗等,极大提高脑肿瘤精准化治疗水平。

脊柱脊髓疾病诊疗中心:擅长微创通道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及椎管减压术,前路微创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病,半椎板入路微创切除椎管内肿瘤等,手术疗效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中心:国内率先开展全内镜或内镜结合显微镜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年手术量200余台,并针对老年不能耐受手术患者开展三叉神经球囊压迫等综合治疗。

神经创伤及重症诊疗中心:主要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创伤性脑积水、创伤性脑脊液漏、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复杂颅内感染等神经创伤和重症病人以及神经外科四级手术术后患者,在无锡市及周边县市享有盛誉。

这个团队,平均年龄约42岁

作为一位年轻的科室主任,王清一直感恩于上一代的科室主任们打造的这支能团结战斗的团队,每个亚专科小组都能独挡一面,在各自的领域里深耕细作。科室现有专科医生3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13人,平均年龄在42岁左右。

王清与患者沟通

“根基稳了,未来才有希望。”王清说,科室的“交接棒”如今传递到了他手里,他时刻都在思考科室的发展。“作为无锡仅有的两个省重点学科之一,方向就是朝着国家重点学科进军,临床、科研、教学,全面出击,争取开创无锡第一个‘国家队’。“

具体来说,在临床工作中,推行神经外科住院总制度,统管南北两个院区的急诊手术,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和脑梗死等,锻炼年轻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手术技能,促进年轻医生快速成长。此外,还要不断扩大神经外科治疗疾病的病种,尤其将来要在脊柱、全内镜神经外科方向重点突破。

在科研工作上,引导每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开展科研工作,鼓励医生积极参与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传帮带,由经验丰富的诊疗组长培养亚专科的专业人才,发展高质量的亚专科团队,定期考核评比。每月进行两次教学查房以及疑难病例讨论,每周进行一次科室业务学习,研究手术病例以及最新的诊治进展。鼓励年轻医生到北京、上海等大型医院或国外进修,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培养出更多临床拔尖、科研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一年一个小目标,众人拾柴火焰高。”王清主任相信,无锡二院神经外科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突破性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校对 王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