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深入探讨了学校在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各环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以及承担国家教育对外开放使命和责任等方面的举措和经验。

问题:在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方面,学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持续下功夫?

倪海东:学校注重教育家精神的培育,立足历史发展和办学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实践载体,做好统筹谋划,全面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完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推动教师聚焦教书育人主业。

一是健全教师发展体系,以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中心,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做好“传帮带”,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为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服务教师成长发展持续赋能。

二是提升教学能力,加大对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及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投身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强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布局和实施重大科研任务,完善梧桐创新团队建设,引导教师及团队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利用学术专长、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在语言服务、文化传播、政策咨询等领域贡献才智,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四是强化责任担当,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担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学业、科研、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加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引导。

五是拓宽锻炼渠道,选派教师参与援疆、定点帮扶、挂职等工作,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国家社会需求,选派国际中文教师赴海外分校和孔子学院任教,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问题: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倪海东:原创话剧是当前各大学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打上大学个性特征烙印的原创话剧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载体。学校创新运用艺术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原创话剧《梧桐》,打造“舞台上的师德课堂”,荣获第七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二等奖。

该剧以反映北语校史、颂扬老一辈汉语教师为主题,立足于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在采编人物真实事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态的艺术加工,生动讲述了建校以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该剧刻画了北语老一辈国际中文教师赤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为学襟怀、大爱的为师风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学校语言报国、文化兴国的红色基因作了生动阐释。

学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品牌效应。成立“梧桐”戏剧教育工作室,发挥学科优势,搭建教师思政教育和师德实践平台。作为新教职工校史校情教育的一堂必修课,用艺术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培养国际中文教师的责任担当。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倪海东:学校以职称评审为抓手,持续推进教师评价改革,修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着力培养和造就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坚持全面评价,内涵为重、质量为先。职称评审持续实施“代表作”制度,坚持全面评价,综合考察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坚决破除“五唯”顽疾。

二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改革国际中文教师评聘办法。为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出国(境)任教,完成国家使命任务,学校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切实研究激励政策,针对在艰苦地区为国家做出奉献、为学校建设付出努力的教师,在职称评聘中予以特殊政策支持。

三是建立青年人才绿色通道,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评审聘任名额单列,从高水平期刊论文、纵向科研项目、教学教改项目、教学科研奖项、人才称号、教学评估等6个方面设置破格条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把关,给予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政策支持,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优势学科、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

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中承担着什么使命和责任?如何建设好学校哈萨克斯坦分校?如何加强外派教师思想引领?

倪海东:学校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深入思考“世界教育、中国何为”“教育强国、开放何为”的命题,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中主动超前布局,奋力开拓新局,努力推动我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迈上新台阶。学校加强体系构建,以语言教育为基础,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者;以人文交流为平台,促进民心相通和中外友好交往;以学术研究为引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共同进步。

2024年7月3日,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成立,这一事件入选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勉励学校要“持续打造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高地”。

学校全力做好哈萨克斯坦分校的办学工作,派驻骨干教师,实行小班教学,开展本土化教材研发,量身定制课程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全力推进分校扩大招生规模,扩展学历层次与专业,完善本科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水平,发挥好中亚地区国际中文教育的“桥头堡”作用。

学校加强对赴海外任教教师的思想引领,传承弘扬老一辈国际中文教师的崇高品德,挖掘提炼他们身上体现的教育家精神元素。同时教育引导青年教师重温国际中文教师传播汉语、弘扬中华文化的热忱初心和光荣岁月,充分感受老一辈教师肩上的使命担当和心中的家国豪情,学习他们勇担使命、辛勤拓荒的家国情怀和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的人生抉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