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自主品牌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头部车企形成的竞争格局也基本稳定下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约87万辆,同比增长41.0%,环比增长11.0%;零售市场份额为50.3%,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自主品牌累计份额为50%,较2022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5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为55%,较去年同期增长5.2个百分点。
乘联会方面认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的增量明显,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002594)、奇瑞汽车、长安汽车(000625)、吉利汽车等传统汽车品牌份额提升明显。其中,比亚迪当月销量为24.02万辆,同比增长108.99%,环比增长14.23%,创历史新高,并超过一汽-大众,居汽车厂商销量榜首位。
具体而言,5月,比亚迪乘用车销量约为23.91万辆,同比增长109.39%,比排在第二名的长安汽车多出7.5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11.96万辆,同比增长124.19%;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为11.95万辆,同比增长96.42%。纯电动与插电混动齐头并进,进一步夯实其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1~5月,比亚迪累计销量约为99.65万辆,同比增长97.63%。
当月,长安汽车位居自主品牌销量排行榜第二位。其中,长安系自主品牌销量约为16.33万辆,同比增长37.62%;1~5月累计销量约83.53万辆,同比增长12.74%。细分来看,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62.99万辆,同比增长23.30%;自主品牌海外出口量为9.62万辆,同比增长17.05%。
5月,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销量为2.93万辆,同比增长113.42%;1~5月,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为13.63万辆,同比增长104.41%。其中,深蓝汽车今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约为3.36万辆,与官方定下的“2023年达到20万辆以上销售规模”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目前,深蓝汽车旗下第二款产品深蓝S7已经开始预售,并开启了长距离极限实况测试。新车上市交付后,或将进一步提升品牌整体销量。
此外,长安汽车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阿维塔5月也有不错表现。阿维塔11车型5月大定订单2366辆,环比增长约9%;从今年1~5月的上险量来看,阿维塔11今年累计上险量为6303辆,在30万元+自主纯电SUV细分市场中,阿维塔11今年前5个月的上险量排名第一。
5月,奇瑞汽车销量约为13.92万辆,同比增长63%,连续12个月单月销量超过10万辆,位列当月自主品牌销量排行榜第三位。其中,奇瑞品牌5月销量为10.32万辆,同比增长61.2%;捷途5月销量约为1.98万辆,同比增长72.1%;星途5月销量为7612辆,同比增长109.2%。1~5月,奇瑞汽车累计销量为59.62万辆,同比增长61%。不过,奇瑞汽车并未公布其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据。
吉利汽车以12万辆的销售成绩居5月自主品牌销量排行榜第四位,同比增幅为35%,环比增幅为5.6%。1~5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为56.61万辆,同比增长14%,完成本年度165万销量目标的34.3%。其中,吉利品牌5月销量为9.28万辆,同比增长34%;领氪5月销量为1.45万辆,同比增长28%;极氪5月销量为8678辆,同比增长100%;睿蓝5月销量为4053辆,同比增长1%。
在新能源领域,吉利新能源(含吉利、领克、极氪、睿蓝)5月销量为2.7万辆,同比增长约38%,新能源渗透率约为22.5%。其中,纯电(含换电)产品销量为2.41万辆,同比增长53%;插电混动车型5月销量为2912辆,同比下降25%。
长城汽车(601633)5月销量为10.1万辆,同比增长26.18%,重回“10万+”赛道,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五。其中,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销售2.38万辆,销售占比提升至23.52%;旗下五大品牌销量均呈上升趋势,哈弗品牌5月销售5.56万辆,同比增长33.18%;魏牌销量为5770辆,同比增长128.97%;欧拉品牌5月销售1.06万辆,环比增长19.27%;坦克品牌5月销售1.04万辆,同比增长30.07%;长城皮卡5月销售1.86万辆,同比增长9.39%。
值得注意的是,五家头部自主车企5月销量总和为76.37万辆,占据了87.78%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集中度较高。不过,各自主品牌仍在加速产品上新,以期抢占更多份额。
例如,今年以来,自主品牌在混动细分市场加强攻势,仅5月就有多款新品推向市场。5月15日,哈弗枭龙MAX正式上市,共推3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5.98万~17.98万元;5月25日,比亚迪全新宋Pro DM-i冠军版正式上市,新车共发布4款车型,延续“油电同价”传统,指导售价13.58万~15.98万元;5月31日,吉利银河L7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5个版型车型,官方指导价为13.87万~17.37万元,低于市场预期。
随着各家新品、新技术相继推出,自主品牌的“内卷”或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