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长沙市召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专场新闻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排名第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关键指标实现7个倍增
十年来,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长沙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2012年至今,科技创新关键指标实现7个倍增:全社会R&D经费从134.44亿元提升到367.1亿元,增长1.7倍。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从300余家增长到1532家,增长4.1倍,其中,技术创新类基地数量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全市人才总量从50万增长到280万,增长4.6倍,其中,2021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中部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1.08件增长到47.9件,增长3.3倍。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25.7倍,增幅居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从825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5.3倍。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产业增加值从1218亿元增长到3821亿元,增长2.1倍。
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3项
十年来,长沙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跻身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发展成为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指标标杆城市。
截至今年7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有效商标注册45万件、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达1.3万家,十年分别增长6.3倍、8.4倍、7.8倍;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3项,知识产权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
天河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大国重器”展现长沙担当;通用64位微处理器、高性能GPU芯片、固态存储控制芯片打破垄断,为信息安全装上“中国芯”;第三代杂交稻不断刷新水稻产量世界纪录……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长沙累计获国家科技奖149项,其中主持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近两年获奖数均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前四名。
未来,长沙将瞄准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未来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力争到2026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9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
岳麓山大科城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在探索中创新。五年多来,新增市级及以上重点科技创新平台53个,其中,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0亿元;新增技术合同登记近5000件;新增科技成果转化1525件,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日益提升。
突破42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锻造取得明显成效。十年来,长沙获批建成的1532家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家级平台有94家,包括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主创新。2021年以来,长沙实现了大型掘进机主轴、量子点激光器、高性能嵌入式GPU芯片、航空发动机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等42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支撑。长沙先后获批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湖南)。创建国家战略性矿产开发利用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加快建设,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启动试验设备安装调试。
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新能源创新研究院等7家新型研发机构6家已完成组建,1家正完善建设方案。
孵化平台培育能力加速提升。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216家,其中国家级49家。近五年累计孵化企业1.1万家,现有在孵企业近5000家。
在长院士58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在长院士58人。2017年以来,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科技人才突破1200人,R&D人员突破11万,科技人才成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在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长沙认定218名对全市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挖掘培养了119名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500余名掌握先进技术,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海外人才来长创新创业。
优渥的科技创新生态聚集科技创新人才。在全国营商环境测评中,长沙“包容普惠创新”指标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异;2021年长沙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知识产权指标排名第八,成为标杆城市。
近十年,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累计超40亿元,累计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资金超600亿元。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68.79亿,十年增长三倍。
(见习记者 文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