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进一步支持航空保税维修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发布会在天津港保税区举行。会上发布的新“九条”举措鼓励维修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承接维修业务相关的租赁、分拨周转以及再制造等新业务。同时,依托综合保税区特殊政策优势,通过优化账册管理、异地监管等方式,实现航空器及零部件快捷通关,加快促进航空航天产业补链强链工作。
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是工业4.0时代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反映先进制造及其配套高端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此次《措施》提出,支持企业开展航空器及航材、备件等相关跨境租赁及再租赁业务;支持企业设立全球航空备件分拨中心;支持企业将维修或再制造后的境外航空器,在境内继续承揽和履行租赁业务,无需实际离境等。
“此次《措施》的发布,将有效促进国际客改货、退租、定检业务的承接,利好我们与国内外飞机租赁公司的维修业务合作。”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聪告诉记者,以往境外航空器在天津海特执行维修、改装业务后,若在境内继续承揽和履行租赁业务,需要先实际离境,再回到境内。现在可以不实际离境,采用形式申报即可,该项政策的实施能够为客户节省调机费用与调机时间。“目前,我们已有客户在申请使用这一创新政策,降低维修成本。”陈健聪说。
这并非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首次发文支持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产业。自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陆续出台《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规范和指导企业适用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此次《措施》则是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升级版”。
眼下,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已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庞巴迪公司年收入同比增长近50%,古德里奇成为国内最大的飞机发动机短舱维修企业,而海特飞机‘客改货’订单已排至2024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工作局副局长王达炜向记者介绍,机场片区依托天津港保税区内制造业基础,积极推进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发展。截至目前,已有空中客车、海特飞机、庞巴迪、古德里奇、同方威视等多家企业获批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
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李建表示,天津具有发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的独特优势,通过多年不断创新实践,业务范围拓展到船舶、工程机械、海工平台、通信设备、集装箱、安检设备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国内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全,业务模式最丰富,相关标准、政策制度创新最多的地区。2021年,实现进出口货值157亿元,同比增长72%,维修项目产值近13亿元。今年前4个月,实现进出口货值75.7亿元,增长246.6%。(记者袁诚 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