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世界茶的起源地,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如今在昆明、临沧、大理、西双版纳、普洱等地,茶文化已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休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资料图)
中国电信云南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电信”)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维护网信安全的国家队主力军,在推动云南茶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特别是加快提升以茶产业为代表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云南电信在全省构建云网融合的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在农村地区推进千兆宽带网络、5G网络的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化技术,通过定制专网、5G无线高速网络赋能,打造多个集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5G+智慧茶园项目,提供智慧种植、交易数据、种植指导、农产品管理、智慧设备管理等功能,有力地服务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茶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5G智慧茶园+云上智慧工厂
用5G描绘“智慧种茶”新画卷
中国电信普洱分公司与“普洱祖祥茶业”联合打造了“5G智慧茶园+云上智慧工厂”。项目采用“1+1+N”的智能体系,即1张5G定制网、1个统一平台、N个5G应用场景,将生产加工智能化与农业智慧化深度融合,从种植、加工、管理三个维度实现全流程溯源管理,提高原叶产量及产品质量,降低原料损耗。5G智慧茶园涵盖茶园可视化管理平台、土壤墒情监测、智能虫情测报、茶产品溯源等多个系统,可以说是为1.2万亩茶园装上了“最强大脑”。通过在茶园建设物联网传感设备,搭建5G物联网无线传感器传输网络,采集种植基地内环境气象数据,如:空气温度及湿度、土壤Ph值、光照强度、风速及风向、雨量和视频等信息,以智能化手段实现茶叶生长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控,提高茶叶种植及加工品质。据祖祥茶园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5G智慧茶园项目的实施,实现运用高清摄像头代替人工巡检茶园,每50亩茶园可减少一个人工成本,1万亩茶园每年可节约1000万元成本投入。同时茶园通过智慧化改造,目前可带动茶园基地133户茶农、合作社184户社员及周边村寨数百户茶农增收2300余万元,每户增收3.5万元以上。
此外,在云上工厂建设方面,通过在加工设备上加载具备温度、力度测试传感器,记录茶叶加工大师加工过程的关键工艺指标,让好茶叶加工过程显性化,科学手段指导普通茶工标准化作业也能加工出好茶,确保茶叶品质,降低茶叶制作过程损耗。据普洱祖祥员工介绍,通过5G数字化升级后,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86%提升到95%。
茶农为实时查看茶树各项指标点赞
消费者成茶叶“行家”
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族人早就在1000多年前就与茶结上了深厚感情,这是大叶种茶的原产地,是茶马古道的起始点,是云南普洱茶的家乡。自古以来,勐海县各族人民世居茶山与茶相伴,种茶谋生。
如今,在勐海县的数字茶叶展厅内,70公里外的老班章茶园里的情况清晰可见,温湿度、光照度、土壤pH值、风向风力、近期虫害等数据一目了然,并可实现茶叶全流程溯源、网络销售等,这是中国电信西双版纳分公司打造的数字茶叶项目,为当地茶园注入了“智慧大脑”。通过专线、云主机、云存储、为环境检测提供物联网传输等服务,让茶农在手机上可实时查看茶树各项指标,系统还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出是否需要人工干预的判断,茶农纷纷表示点赞。
此外,溯源功能则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了茶叶“行家”,扫码就能知道茶叶产地、厂家、批次、品质等信息。据悉,该项目后续会进一步完善,将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生产预测,预防古茶树死亡等。目前,该项目在5个茶园进行了试点,后期将覆盖100多个茶园,并有望扩展到水稻、玉米等农产品领域。
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实现产量、品质、公信力提升
临沧双江县是茶祖居住的地方,境内已经发现多处野生古茶树群落。当地政府结合一县一业联合中国电信临沧分公司打造了双江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了双江县茶叶产品“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社会共治”。
该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二维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确保茶叶基地环境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基地的气象、土壤、种植环境污染情况,指导茶区有效改善种植环境,同时接入视频监控,可查看实时预览、历史日志照片记录。此外,茶叶基地环境监测系统安装基地小气候环境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可以清楚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状态,及时了解茶园内小气候气象条件,为防灾减灾、预报预测提供依据。同时,基地采用VR、无人机航拍技术,拍摄种植基地一年四季不同时段的720度全景图,直观展示基地生态。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科学种植,助力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中国电信责无旁贷。如今,中国电信在云南已建成广覆盖的高速通信网络,下一步,还将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为数字乡村建设、为以茶产业为代表的农业注入智慧化强劲动能,为“数字云南”建设贡献央企力量。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通讯员 亢一凡 杨宜臻 李跃民 胡志海 摄影报道
一审 曹婕 李微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袁熙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