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阳区南新鹿城心灵驿站收到康复者阿坚赠送的锦旗。曾因精神分裂症封闭自我的阿坚,在驿站9个月的专业康复与温情关怀下,通过开设“爱心槟榔摊”重归社会。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帮助康复者实现自我价值,更成为社区融合的“连心桥”。
(资料图)
精神康复者在售卖槟榔。
■从封闭自我到开朗自信:
专业服务助康复者重归社会
今年47岁的阿坚曾因精神分裂症长期自我封闭,独自居住在昏暗杂乱的房间中,与外界隔绝多年。“以前不敢出门,也不愿说话,觉得生活没了希望。”回忆过往,阿坚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哽咽。
今年初,南新鹿城心灵驿站的社工主动上门对接,精神科医生为其进行了细致的病情评估,量身定制了涵盖药物管理、生活技能训练、社交重建的全方位康复计划。
康复过程中,驿站团队以耐心与专业浇灌希望。护士通过定制分药盒、设置服药提醒,帮助阿坚养成规律用药的习惯;社工从整理房间入手,手把手教他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逐步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在手工制作、园艺疗愈等课程中,阿坚感受到同伴的热情接纳,逐渐从沉默寡言变得主动交流,脸上重新绽放笑容。
经过9个月的努力,阿坚不仅实现生活自理,更结交了新朋友,性格变得开朗自信。“是驿站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像家人一样。”阿坚在赠送锦旗时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无数康复者的心声。
南新鹿城心灵驿站负责人介绍,驿站在吉阳区民政局指导下,秉持“以人为本,尊重接纳”的理念,通过“医疗——社工——社区”联动模式,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超200人次,帮助30余名康复者重归社会。
■从学习技能到独立赚钱:
爱心摊位点燃康复者生活信心
康复后的阿坚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是能有个自己的小摊位,靠双手做点事就好了。”
在社区驿站的帮助下,这个朴素的愿望最终照进了现实。
今年10月,依托海南槟榔文化特色,驿站联合吉阳区东岸社区居委会推出“爱心槟榔摊”项目,将地域文化传承与康复训练深度融合。阿坚等学员化身“摊主”,售卖手工包制的槟榔,在实践中锤炼沟通、计算等技能。
驿站将槟榔制作纳入康复课程,指导学员们从学习采摘槟榔果、挑选辅料,到掌握甜灰、苦灰等口味调配,逐步掌握一整套技能。东岸社区居委会协调提供摊位支持,有需求的居民纷纷参与购买,形成“康复者服务社区、社区反哺康复者”的良性循环。
“阿伯,尝尝我们新鲜包的槟榔吧!”摊位前,学员们主动与顾客搭话,腼腆真挚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个人。
一位购买槟榔的阿婆竖起大拇指:“小伙子真能干,下次还来光顾!”学员笑着回应:“谢谢支持!”
经过一周轮岗实践,学员们一致决定将摊位常态化运营。阿坚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病人’,现在能靠双手赚钱,还能和大家聊天,感觉自己也是社区的一分子了。”
如今,“爱心槟榔摊”已成为东岸社区街头的一道温暖风景。它不仅承载着康复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见证着一座城市对特殊群体的包容与关爱。正如阿坚在日记中所写:“生活或许曾按下暂停键,但爱与希望,永远在路上。”
“爱心槟榔摊”是南新鹿城心灵驿站探索“文化+康复+公益”模式的生动实践。驿站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挖海南黎锦、椰雕等非遗资源,打造更多精准化、多元化康复项目,同时联动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康复者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吉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从“有保障”向“高质量”迈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黄世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