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福建省泉州市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在泉州举行的2024年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总结推广泉州园区标准化建设以及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先进园区的经验做法。经过三年探索,泉州已形成“百千万”态势,即实施“百个”园区项目,总投资2156亿元;撬动“千亿”逆周期设备更新投资,推动“万亩”用地改造,已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5万亩,建成193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招引1755家企业入园,落地投产843家,纳统254家,初步形成了涵盖传统制造与高新技术并重的产业格局。工业园区逐渐成为泉州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成效显著:因地制宜的特色化园区发展

在最近公布的《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集》里,泉州共有4个园区6个案例上榜,是上榜案例最多的地级市。泉州市的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呈现出因地制宜、产业特色化的鲜明特点。资深业内人士指出:“泉州工业(产业)园在规划上充分依托传统制造业的多元化产业基础,通过各地特色产业带的试点建设,将传统产业集聚并优化产业空间,进而形成定位各异的标准化园区作为承载。”这种规划模式不仅促进了各园区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引入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泉州高新区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成功吸引了芯片制造、光电材料等多个高科技企业入驻,显著提升了园区整体的科技含量。

与此同时,泉州还积极引入智能化管理,部分园区已率先采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园区管理效率。例如,晋江智能制造产业园区通过建设“园区大脑”,实现企业生产、能源消耗、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管理水平。泉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全市入库100个工业园区中,在建投用或部分投用的园区达到了36个,这些园区均已实现了千兆光网、4G、5G网络的全覆盖。此外,已经有12个园区被培育成为智慧园区,成为全国智能化程度领先的产业聚集区之一。

成效背后:政策支持与产业资源的协同发力

泉州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资源整合与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多次出台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年度专项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园区高质量建设发展,并要求各地抓好落实。该市在政策层面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包括税收减免、融资贷款、人才引进等扶持措施,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据泉州经济开发区一位负责人透露:“我们为入驻企业提供税收、贷款、落户等优惠政策,大大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近年来,泉州市不断加大在园区发展上的财政投入,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也是泉州园区建设的重要优势。晋江鞋业园区通过引入上下游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配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泉州作为制造业基地,市场需求的推动成为园区发展的直接动力,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的产业体系,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撑。

发展瓶颈:土地资源、人才引进与运营模式亟待改进

尽管泉州的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但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尤为严重,泉州作为福建省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园区用地需求迅速增加。不少园区负责人表示,虽然园区多次扩建,但仍然供不应求,土地资源紧缺阻碍了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在园区招商方面,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在前期的产业定位和招商方向上有时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例如盲目追求高精尖产业,或仅以域外企业为主进行招商,脱离了当地的产业基础。”这导致了园区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此外,不少园区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部分开发企业沿袭传统住宅地产的“一卖了事”思维,忽视了“运营”在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破题之道:精准定位、优化规划与创新运营模式

泉州市各地正采取多项措施缓解这些问题,并在部分园区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对于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泉州正尝试“存量优化”和“集约利用”相结合的策略,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晋江智能制造产业园通过园区改造,将原有低效用地转换为高效产值的高新产业空间,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此外,泉州市还探索了“异地流转”政策,利用邻近区域的土地资源置换来缓解土地资源压力。

在产业定位和规划方面,泉州进一步强化产业体系优化,并结合当地产业现状,科学定位园区功能。五矿产城福建公司产业发展部负责人张萌建议:“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各地产业现状的研究,合理把控园区开发规划和审批,避免区域内同质化园区的过度开发。而在园区前期规划阶段,开发企业需加强实地调研和产业研究,避免后续园区规划和产品背离产业需求。”这一思路已在五矿产城等园区开发企业中有所应用。五矿产城摒弃了传统地产的开发模式,通过前期产业研究和企业走访调研,为园区规划和厂房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确保园区建设更符合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

在园区运营方面,泉州的部分园区已引入“产业运营思维”,摒弃传统的“重建设、轻运营”观念。五矿产城在英都阀门产业园内打造的“三平台一体系”便是一例,通过央企订单服务、原材料供应、环保共享等多项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长期支持,构建了高效的园区运营服务体系。这种创新运营模式的探索不仅有效延长了园区的生命周期,还助力了企业在园区内的长期发展。

在泉州的产业园区建设中,晋江智能制造园区成为突破难题的典型示范。园区不仅在用地、产业定位和智能化管理方面走在前列,还引入了数字化监管系统,对企业资源消耗、排放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园区内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生产车间已实现数字化,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生产线,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晋江园区的实践表明,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可以帮助园区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条件下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前景展望:迈向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泉州的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土地、人才、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瓶颈也为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泉州市政府将继续探索资源优化、政策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以期在工业(产业)园区数量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泉州工业(产业)园区的探索与突破,是中国众多产业园区发展的缩影。通过更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资源配置与创新的运营思维,泉州有望在未来发展中打造出东南沿海地区高质量产业园区的标杆,助力区域经济可持续、集约化、高效化发展。(王述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