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加拿大的国际贸易特点鲜明。丰富的资源和极少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其经济产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相对轻松的同时,对外部市场的变化有着敏感的反应。当然,对于加拿大而言,连绵不断的国境线使得其对美国经济的依附很强。

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加拿大的经济也面临挑战,但今年以来呈现良好的复苏态势。最新数据显示,加拿大货物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快速增长,出口环比增长6.4%,进口则增长了5.3%。受此影响,加拿大的货物贸易顺差从9月的14亿美元扩大到10月的21亿美元,成为2021年顺差最大的一个月。

加拿大出口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类产品--车辆(包括乘用车和轻型货车)和能源产品。加拿大10月的出口总额为562亿美元,创了新高,约为中国的六分之一;进口总额为541亿美元,约为中国的四分之一。在加拿大10月出口的增量中,车辆和零部件就贡献了三分之二。能源产品是加拿大10月出口快速增长的第二大动力。能源产品出口同比增长了9.8%,达到139亿美元,甚至超过了2014年历史最高点10亿美元。其中,原油出口的贡献最大,伴随价格的上涨增长了11.6%,达到98亿美元。而加拿大的煤炭出口也创了历史新高,环比增幅高达62.8%,出口价与7月相比出现了翻番。除此以外,加拿大的农产品和渔产品出口在10月增长了5.6%,其中油菜籽出口翻番,对中国、日本和墨西哥出口最高。

与出口相比,加拿大的进口中表现突出的有三类商品。首先,车辆和零部件进口比上月增加27.2%,基本收复了因供应链问题(主要是半导体)导致的下滑,也提供了进口增量中三分之二的商品。其次,加拿大10月的消费也出现了温和复苏,尽管10月的增速只有4.5%,但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的复苏。加拿大进口的服装、鞋和饰品比上月增长了15.4%,亚洲国家是其主要的进口来源国。药品的进口因为新冠疫苗进口的扩大而同比增长了6.6%。最后,10月的能源产品进口比上月增加了14.9%,主要是受9月飓风艾达对美国原油生产能力的影响导致炼厂炼化能力下滑,加拿大在10月增加了对石油炼化产品的进口,以弥补市场供应的缺口。

在地理位置、供应链和经贸规则的多重约束下,加拿大的对外贸易乃至国内经济受美国的影响直接而显著。10月加拿大进出口的增长都有大部分是由于美加贸易的增长。按照增长规模来看,加拿大对美出口增长了6.9%,达到422亿美元的新高,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75.1%;从美国的进口增长了9.1%,达到339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也达到了62.7%。相比而言,加拿大对美国以外国家的出口在10月仅增长了5.0%。其中,主要增长的商品分别是:出口中国的油菜籽和煤炭,出口韩国的铁矿石和出口中国香港的黄金。差别更为明显是加拿大从美国之外国家的进口10月下降了0.6%。即便从中国进口的手机增加了,但从日本进口的涡轮发动机的下降幅度仍然更大。反观加拿大从美国进口的增加,贸易的替代效应更为明显。加拿大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越来越强。

从加拿大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国别结构可以看出,其经济发展的动力相对限于少数行业,汽车产业和能源产业对其经济的影响权重最高。为了能够与美国的跨国公司形成供应链配合,加拿大汽车产业的布局要围绕美国市场。年来,伴随美国传统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在北部五大湖区域的衰落,加拿大受影响和冲击十分明显。为了追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一些国际汽车厂商将更多的供应链环节从加拿大移至墨西哥,从而形成了加拿大部分地区的产业空心化。更为巨大的冲击来自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及其市场占有率的快速上升。燃油车辆在拜登政府时期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更大挤压,预计会在2022年压缩加拿大与美国车辆和零部件的贸易规模。

事实上,加拿大早在前总理老特鲁多时代就在推行包括能源多元化在内的经济发展多元化策略,但由于享受美国经济辐射的成本如此之低,加之美国经济在全球保持数十年的强势增长,加拿大缺乏足够的魄力和动力真正实现多元化的目标。相反地,加拿大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更为明显。年来,美国经济上升乏力、结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原来的增长红利逐渐变成负资产。特朗普时期以钢、铝产品关税施压加拿大作出奶制品、软木市场开放让步,进一步打击了加拿大的经济自主。而跨境石油管道的一波三折更削弱了加拿大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加拿大不仅产业、就业和贸易活动受直接影响,就连海运物流等领域也越来越受到美国经济放缓和供应链问题凸显的负面影响。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洛杉矶相似,温哥华港的装卸速度大幅减缓,运费高涨,使得加拿大原有的贸易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加拿大对外贸易期数据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能够提供更为稳定和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或许,对于加拿大的农场主和企业而言,改变原有的赚快钱、赚容易钱的发展方式,创造更为稳定的经贸合作机制,减少政府政策对市场资源配置行为的扭曲,建立更为强韧、多元的供应链网络,形成更加稳定的市场预期,可能更符合其长远的发展利益。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