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足迹化石,能够推断是谁留下的吗?我国科学家做到了。

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发现丰富的翼龙足迹化石。经鉴定,研究人员将该化石归入翼龙足迹科翼龙足迹属,并建立了一新种——乌尔禾翼龙足迹,并且研究人员首次准确推断该足迹的造迹者极有可能是复齿湖翼龙。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eerJ》杂志。

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在全世界13个国家已经发现77个翼龙足迹地点,共报道了3科5属15个有效种的翼龙足迹化石,其中翼龙足迹属的分布范围最为广泛。

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4年,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研究命名了魏氏准噶尔翼龙,这是我国第一具较完整的翼龙化石骨架。同年,杨钟健带领中科院古脊椎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新疆乌尔禾地区发现了大量翼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如龟鳖类、鳄类、蛇颈龙类和多种恐龙化石,并将这一脊椎动物化石群称之为乌尔禾翼龙动物群。

新发现的翼龙足迹化石保存在一块灰绿色细粒砂岩表面,共114个足迹,包括57个前足足迹和57个后足足迹。“足迹化石分布相对杂乱,为了尽可能找到行迹,研究者对所有足迹前进方向进行了统计,并发现了一些可能的行迹,即相同方向和相当大小的足迹。”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汪筱林说。

从足迹的大小和形态学特征分析,足迹化石区别于现有的喙嘴龙足迹科和阿加迪尔足迹科,而与翼龙足迹科翼龙足迹属的特征一致。“通过与翼龙足迹属现有的9个有效种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对该足迹建立一个新种——乌尔禾翼龙足迹,该足迹是目前中国第三个有效的翼龙足迹种。”汪筱林说。

目前,乌尔禾地区发现2种大小和形态不一的翼龙足迹:尺寸较小的为这次研究的乌尔禾翼龙足迹,尺寸较大的也属于翼龙足迹属的成员,表明这两类足迹是由两种体型不同的翼龙所留。研究人员从乌尔禾翼龙足迹后足提取了解剖学的特征,并首次与当地发现的翼龙实体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人员推断,乌尔禾翼龙足迹的造迹者极有可能是复齿湖翼龙,推测其成年个体的翼展约为2 米。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乌尔禾翼龙足迹造迹者可能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足迹岩石上同时保存前足和后足来看,造迹者无疑是四足行走的。汪筱林表示,114个足迹化石保存在约0.3方米的岩石层面,足迹密度很高,而且足迹化石大小不一,这意味着乌尔禾翼龙足迹是由不同年龄段的湖翼龙留下来的,代表有不同年龄层次的湖翼龙在乌尔禾地区的湖岸边生活,而这种高密度通常作为群居的证据。

“我们也对翼龙足迹的前进方向进行了统计,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反的主方向上,这反映这些足迹化石可能是造迹者来来回回往返在这个区域留下来的。”汪筱林说道。(记者 陆成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