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教培机构:

日,“双减”政策的正式出台,在切实为孩子减轻负担的同时,也为教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抢跑”的校外教培机构是否如许多人担心的从此“走投无路”?在“双减”背景下,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道,纷纷走上转型之路。随着产品和服务的规范、升级,教培行业未来发展将渐趋明朗。

1

教培赛道增长放缓

监管下市场趋于理

公开数据显示,三年,资本累计为K12在线教育公司融资超千亿元。特别在2020年受疫情下停课不停学影响,在线行业融资总额超500亿元,超过2016-2019年的融资总和,仅猿辅导、作业帮两家公司的融资额合计高达380.1亿元,占全年总额的七成。

资本的大量涌入,为教培行业编织了一张巨大而迷人的网。然而,赛道火热之时,危机已有征兆。经历机构暑期营销“大战”及疫情,2020年好未来、跟谁学等业绩稳定的上市公司首度出现了亏损。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随着疫情防控的有效推进,大中小学稳步复课,中国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出现了显著的萎缩,2020年12月相比同年3月减少了8125万,为3.42亿;使用率从46.8%降到34.8%。与此同时,2020年,在线教育企业新增多达9.7万家,教培相关企业新增61.7万家。一减一增间,意味着各大教育机构的用户争夺更为激烈。

就在“双减”政策正式发布前夕,教育企业股价经历了一次断崖式下跌。7月23日收盘时,新东方股价下跌 54.2%,好未来下跌70.5%,高途下跌63.4%。3家公司当日市值共蒸发逾1000亿元。学大教育、豆神教育等A股上市公司也遭遇利空,均发布公告表示,“双减”政策将对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回望2019年初,高瓴资本注资好未来5亿美元的定增,至2019年底,好未来是高瓴资本的第四大持仓股,持有1146万股,对应价值5.5亿美元;经历2020年教育暑期烧钱大战后,2020年底,好未来下滑到高瓴资本的第十三大持仓,持有405万股;2021年第一季度,高瓴资本清仓了好未来所有股份。

知名资管机构的逐步减持、退出,机构市值的回归,也是监管趋严之下行业虚火消退,市场趋于理审慎的缩影。

2

机构纷纷“拥抱变化” 转型模式仍在探索

有证券分析指出,未来将有大批学科类培训机构面临退出市场或业务转型压力。考虑到实际业务中业务调整、资质获取等方面的时间成本和实现难度,退出比例可能较高、继续从事学科类培训业务的比例可能较低。

记者了解到,广州某头部机构已将秋季班全部安排到工作日,时间分别为16:10-18:10、18:25-20:25,小班人数为小学26人、初中30人。面向中小学的双师直播大班课清北网校也停止了所有外部渠道的体验课广告投放。

广州一对一辅导机构有关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双减”政策影响下,机构广告停止投放来规范获客,对预收费和教育贷款进行风险管控,对学科培训时间进行限制,同时机构要应对裁员、家长退费和开发转型课程的支出;而从机构外部获得融投资支持也被禁止,面对现金流问题,教育机构只能拼“家底”。

机构名师个体或者小型无证照机构同样受政策影响。从业者向记者分析,未来的监管是常态化的,社区内小型机构或者无证照机构的监管也会到位。个体名师的学科培训空间同样有限,北京市教委曾通报某机构名师在咖啡店内无办学资质擅自组织学科培训。更重要的是,学生回归校内,留给周一到周五学科辅导的时间不多,而一天的校内学后再校外辅导,学生精力有限,辅导效果也难达成。

可见,教培机构除上市融资渠道遇阻,还面临着“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时间限制“硬打击”,和“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的推广限制“软打击”。从个体、小型机构到大机构,学科培训的发展空间受限,生存压力下转型成为必然。

“双减”政策正在对K12学科类机构产生深远影响,机构纷纷表态“积极拥抱变化”。应对“双减”大考,各家K12教培机构答卷不同,有如学大、高途等机构,聚焦素质教育或成人职业教育领域;也有综合机构如学而思、新东方或互联网大厂如字节跳动、网易有道等有着多产品矩阵模式,进行多元业务探索,包括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校内课后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家庭教育赛道等。

业内人士表示,“教培行业逐步去K12化,到其他细分领域深挖,但目前去K12化并转型成功的案例比较少见,与细分市场及用户分散,业务与原K12培训差异大有一定关系,比如从学科培训到考公、教资等培训都属于教培,但其课程、服务和运营却几乎是跨行业。”教培机构转型之路还在摸索中。

3

支持与监管并存

有关部门助力转型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各大机构公布转型方向、调整业务结构,在迷雾中找寻新的路径,相关部门也出台政策引导机构转型。

目前,“双减”政策以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对非试点城市的教培机构,试点的探索为其保留了一定适应时间和空间。”

在试点城市,有关部门为教培企业及从业者提供转型支持。记者了解到,在8月17日北京市“双减”新闻发布会上,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王方介绍,针对培训机构面临的实际困难,海淀区采取“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模式,建立了政企沟通机制,与培训机构一一对接座谈,摸清底数,有效发挥政策解读、稳企帮扶作用。支持引导培训机构业务转型,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补充校内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力量,促进校外培训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在这过程中,海淀区也收集了岗位需求信息,开展面向教培机构从业人员的专场招聘,帮助其进行转岗分流。

有着“校外培训宇宙尽头”黄庄的北京市海淀区,教培机构密集,在行业内被视为风向标。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各地教培企业相关从业者超过千万,北京地区提供机构转型支持,其他试点城市也可能推广。有关部门在严格监管教培机构的同时,支持引导教培机构业务转型,也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巩固“双减”工作成果。

推荐内容